【異鄉人】內地學者採訪多掣肘 香港愛爾蘭人填寫中國史的缺

撰文:陳穎然
出版:更新:

「你聽過赫德嗎?他很好!」初次遇見歐年樂(Mark O’Neill),他便熱情地談起自己新書主角猶如同鄉故友——愛爾蘭裔大清功臣赫德,滔滔不絕。歐年樂同是愛爾蘭人,不僅說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偶爾夾帶著北京腔詞語,他更是曾走訪中國二十餘年的資深記者,筆下所寫的全都是轟動大事。為甚麼一個愛爾蘭人會研究中國歷史呢?

歐年樂自1970年代來港工作,花兩年時間學習廣東話,翌年與港人妻子結婚,現時定居香港。(陳穎然攝)

歐年樂(Mark O’Neill)今年67歲,生於英國倫敦,在牛津大學修讀英國文學,畢業後任職記者,因一次在祖父的故鄉愛爾蘭貝爾法斯特採訪,發現祖父Frederick曾在東北傳福音45年,其後出版書籍講述祖父在中國傳教的往事。自此,歐年樂結下與亞洲的緣份,先後在香港、北京、日本、新加坡等地工作,如今是作家及大學講師,亦有發表中國時政評論。

專挑滄海遺珠   每個人都是歷史浪潮裏的小船

歐年樂的著作靈感總是來自身邊人,先是翻揭祖父的歷史,後又研究岳母的故鄉偉人唐紹儀等,專挑滄海遺珠,彌補歷史書漏掉的碎片。到了這一回,引起歐年樂的興趣寫赫德的開端,乃是他在北京工作時,愛爾蘭駐華大使戴克瀾(Declan Kelleher)經常提起赫德的事跡。「那個大使特別喜歡赫德,他說對他來說,赫德是他的偶像,例如怎麼跟中國人工作、打交道。」

赫德積極推動中國現代化,利用稅收成立中國海軍、設立沿海燈塔等。(受訪者提供)

《赫德傳——大清愛爾蘭重臣步上位高權重之路》講述赫德如何在清廷取得信任,透過建立大清海關,穩定稅收,實現中國現代化計劃,包括創辦全球最龐大的郵政系統、鋪設海底電纜等。書寫赫德個人經歷的同時,歐年樂把中法戰爭、義和團之亂等歷史大事交織在一起,使歷史呈現更多層次的面貌,這也是他尤愛寫人物傳記的原因:「我覺得中國歷史很豐富,很多故事在裏面。每個人就像一隻小船,中國歷史就像海洋,呼呼呼……」他的手在空氣中划動,彷彿眼前便是中國歷史的滾滾洪流。「周圍發生好多事情,但是每個人都是一個人在裏面,各自怎麼生存?我覺得很有意思。」

歐年樂寫書搜證功夫很到家,他所寫的歷史人物,即使寂寂無名,依然能寫出厚如字典的傳記。上回他寫《唐家王朝--改變中國的十二位香山子弟》,記錄唐家灣12位人物,就連那些無人問津而封塵的博物館也去搜證。至於記赫德,歐年樂除了鑽研史料、參考官員文獻,例如赫德的日記及書信外,又到訪赫德的倫敦故居及位於白金漢郡的墓碑考察。

歐年樂認為赫德的經歷不只值得外國人參考;他的勤奮自律,亦是現今人們的模範。(陳穎然攝)

國內學者有掣肘   外國人寫中史更方便

除了中國歷史人物,歐年樂過去還寫過《參加一戰的中國勞工》、《從沙皇鐵路到蘇聯紅軍》等,為何專寫中國史?「共產黨上台之後,對歷史資料的控制很嚴格。國內的學者有些東西不能寫、不能採訪,作為一個外國人比較方便。……原本大陸對赫德批評得很厲害,但最近幾年有些變化,變得有好有壞。」中國歷史學家王宏斌的《赫德爵士傳》提及,共和國成立以來,史學家在反帝國主義下成長,普遍認為赫德是英國侵略的勢力。

那麼,如今作為外國人書寫中國史的優勢會否逐漸消失?「我們(外國人)還是有很多空間,國內的學者仍是不容易。比如寫宗教,因為共產黨是無神論者,認為宗教是人們的鴉片、沒有科學根據,中國學者要寫還是不太方便。」

雖然如此,歐年樂仍堅持研究中國歷史,原因十分簡單:「因為我喜歡。」他又笑說:「但太太說你喜歡並不夠,要實際一點,她常常說我在『煮無米粥』(按:此處指不賺錢的生意)。」也許不論何處,歷史研究者皆面對相同困境,但他仍保持樂觀:「喜歡歷史、喜歡買歷史書的人當然不是大多數,但也不少,我相信很多人會對赫德的故事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