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稚園疫下採專題研習教學 網課增互動元素 助兒童言語發展

撰文:曾鳳婷
出版:更新:

疫情下面授及網課的混合教學模式已成常態。受第五波疫情影響,幼稚園均以網課取代面授課堂及提早放暑假,惟6歲或以下的兒童正值學習和成長的黃金期,當中語言能力的發展更是重要一環,停面授課難免造成深遠影響。有見及此,有幼稚園在抗疫期間特別為學生打造專題研習課程,讓學生能透徹了解相關主題,亦讓他們能在家中持續發展其表達及溝通能力。

專題研習課程由新加坡卓薈國際幼稚園老師及身兼言語治療師的校監秦蓁共同打造,透過為期6至8周的主題研習,讓學生更為掌握各種生活化的主題,從而學會更多不同的詞彙。(曾鳳婷攝)

專題研習課程由新加坡卓薈國際幼稚園老師及身兼言語治療師的校監秦蓁共同打造,透過為期6至8周的主題研習,讓學生更為掌握各種生活化的主題,從而學會更多不同的詞彙。校監秦蓁指,在疫情爆發初期,大部分學校措手不及,未知如何面對,但隨著疫下生活成常態,幼稚園亦開始有兩手準備:「啲教案無論係實體定網上都可以用,而我哋都會準備好曬啲教材,直接寄畀家長」。

新加坡卓薈國際幼稚園校監秦蓁指,幼稚園為增加及保持學生對學習的好奇心,幼稚園特別設計了一個名為「Magic Box 」的教學遊戲。老師在魔術箱中抽出不同物件或生字,學生可藉此學習與此有關連的生字,同時學習建構句子內容。(曾鳳婷攝)

互動型教學 幼稚園生更樂於表達

幼稚園為增加及保持學生對學習的好奇心,幼稚園特別設計了一個名為「Magic Box 」的教學遊戲。老師在魔術箱中抽出不同物件或生字,學生可藉此學習與此有關連的生字,同時學習建構句子內容。在記者到訪當天,幼稚園正圍繞環保主題進行教學,當時的魔術箱內容物便是回收箱內能見到的種種物件,如膠樽、鋁罐及報紙等。學生可以透過接抽出魔術箱內的物件,除辨別物件外,亦能分析其物料,以判斷投向哪一類回收箱。教師亦特意戴上透明口罩,讓在場學生能看到說話口型,以便學習正確發音。「要睇到先學到, 睇唔到會差好遠」。

+1

由資料搜集、分工中發掘長處

秦蓁指,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但有機會進行分享,放手讓他們自行去探索,亦有助提升其學習興趣及動機。由於幼稚園採取專題研習形式的教學模式,有別一般以課本為主導的傳統教學方法。第一步是由幼兒園設立模擬生活化情景的主題,讓小朋友進行資料搜集,再於網課時輪流分享結果。在資料搜集時,疫下家長尤其擔當重要的角色,除陪小朋友上網課外,秦蓁認為:「家長要投放時間畀小朋友,例如帶小朋友出去探索,分享,唔需要好多時間,但已經有好大幫助」。她指出:「小朋友有經歷過會深刻啲,好過只係睇書。學一種語言最重要係同人溝通到同運用到」。

第二步則由學生自行分工共同研習同一主題,小朋友能透過分工學會欣賞其他小朋友的長處:「其實佢哋唔同點爭做咩位,因為知道對方勁啲乜,畫畫勁就負責畫畫,講嘢勁就去匯報」,分工過程亦能增強他們的社交能力。

在家工作與孩子相處 提升其語言能力

幼稚園副校長何緩欣則表示,有不少家長會擔心孩子的語言能力會在疫下退化,但其實在上網課期間,反而令家長更了解小朋友,例如部分家長亦因在家工作,讓彼此相處時間增加,令孩子的語言能力有所進步。「疫情下家長參與多咗小朋友嘅課堂,亦都會從中學識要點樣去問小朋友問題,以往多數都係問A定B,𠵱家會用開放形式去問,畀小朋友有想像機會,有助語言發展」。

幼稚園副校長何緩欣則表示,有不少家長會擔心孩子的語言能力會在疫下退化。但其實在上網課期間,反而令家長更了解小朋友的學習內容。部分家長亦因在家工作彼此相關時間變多,令孩子的語言能力有所進步。(曾鳳婷攝)

何緩欣提到,專題研習教學模式的情景融入主題可以讓孩子對每一個主題有更深入了解,有別於以往傳統為期一周的主題課程,只能學到數個詞彙,讓孩子停留在較片面的認知。「例如講樹,可以討論樹根、年輪、點解會冧樹,亦可以延伸到動物,而每個小朋友嘅紀錄都唔一樣,透過分享可以認識到不同知識」。

何緩欣提到,專題研習教學模式的情景融入主題可以讓孩子對每一個主題有更深入的了解,有別於以往傳統為期一周的主題課程,只能學到數個詞彙,讓孩子停留在較片面的認知。(曾鳳婷攝)

對於在疫情下,不少家長擔心因網課而增加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機會,秦蓁則認為,隨著時代不同,讓孩子使用電子產品不能避免。「有啲嘢,不能不用,點樣用係一個重點」。她以網上影片平台為例,家長應陪伴子女共同收看,增加彼此互動。若不能陪同,亦要慎選頻道給孩子觀看。她認為,若家長能讓孩子好好運用網上平台資源及訂立使用時限,避免產生沉迷的情況,電子產品將會是一個良好的學習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