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園女王銅像重修走樣 專家批保護漆太厚 康署:光線影響顏色
去年9月康文署委托承建商修復位於維園高士威道出口的維多利亞女王銅像。完工後,地區居民反映銅像顏色太深,猶如塗上「朱古力醬」,而且物料過厚遮蓋銅像部份紋理。灣仔區議會續討論事件,要求康文署回復銅像外觀。委員會又促請署方檢討,委托承辦商維修文物時更嚴謹驗收、妥善對比文物原貌。
去年9月,康文署斥資26萬委託「你想工程有限公司」復修女王銅像。11月底,灣仔區議會文化及康體事務委員會傳召康文署出席會議,惟當時沒有文物復修專家出席,及後署方安排區議員於1月9到維園視察。委員會副主席周潔冰希望康文署進一步回復銅像原貌,並質疑康文署監管承辦商上出問題,令她感覺「承辦商做完工程就算」,但康文署文物修復辦事處總監楊甦表明,銅像修復已完工,色澤分別是由於光線變化引起。
主席伍婉婷說在席議員皆對康文署答覆有疑問,「事實是完工後銅像外觀與以往有明顯分別」。她希望康文署能檢討現行文物復修程序,包括招標、監督承辦商、保持文物原貌,「下次再來開會。現在議會還有3年,每兩個月開一次委員會,慢慢談。」
銅像至今有120年歷史,屬青銅材質,重量3噸,由馬里奧·拉基(Mario Raggi)定製並於1896年安放在中環新填海土地(今皇后像廣場)。戰時銅像一度遭日軍運到日本,預備熔解製造武器。戰後殘缺的銅像運返香港,由庇加施(Raoul Bigazzi)重製手臂、皇冠和權杖。1955年政府改為安放銅像在維園。
文物修復辦事處總監:修復有害鏽蝕 用色屬中性
楊甦表示,因銅像暴露空氣多年,文物修復辦事處近年在銅像身上發現白色及綠黑色的有害鏽蝕,加上塗料剝落、龜裂,決定修復銅像。復修時全面去除舊塗料,噴塗名為聚氨酯(Polyurethane)的保護漆,此物料有助提高青銅硬度,保養期達10年。新的塗料層介乎250至300微米,比銅像本身的塗料更薄,並加上一層透明塗料抗紫外線。
至於銅像塗料用色被批似朱古力醬,她解釋:「其實和一般銅像無異,採用中性顏色,具保護作用。」至於有議員認為銅像色澤比當初改善,她說塗料層經一段日子自然風化,加上日光變化,觀感或會改變。而修復工程除委托承辦商負責,亦有專業的金屬文物修復專家在場監工。「我們的同事有化學、文物修復學及博物館學資歷。」
古蹟復修專家:新添保護漆太厚 有更好處理
有20多年文物復修經驗、不時承接政府文物修復工程的專家王鴻強說,一般而言,銅像如有一定歷史,應盡量保留原貌,「新就新,舊就舊」。去年他曾現場視察修復後的銅像,直指銅像身上「一撻撻」,女王裙擺不平滑,估計是塗料濃稠,流動得慢,分佈銅身未均勻,色澤變沉。
對於康文署在會上的說法,他認為如果塗上的物料不夠透氣,反而會封住青銅表面,無法阻止鏽蝕。他續指,專業做法是向銅像「打粟米芯」,除去舊漆,繼而扯走銅像原身上的霉和鏽蝕,之後只需重新掃一層透明保護物料,便可修復而不影響外觀。王鴻強認為今次康文署委托的承辦商可能經驗不足,長遠而言應該公開招標,並由文物專家負責工程。
銅像曾被藝術家潑紅油
英女王銅像象徵殖民地統治,曾有藝術家以銅像發表作品。1996年9月16日,藝術家潘星磊向銅像及自己潑紅漆油,並用鐵鎚打歪女王的鼻子,坐在銅像下灑膠花及派傳單。隨即因刑事毀壞入罪,監禁28日。事後潘星磊表示這是有計劃的藝術行動,命名為《紅色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