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語世界|美國倡融入式學習 主流中學語言選修科有手語揀

撰文:雲嘉晉
出版:更新:

學習手語是踏出共融的第一步,有手語課程總監透露,本港手語老師並未有制度監管,教育局亦未有將手語課程納入監管範圍內,令坊間師資質素參差。另有在美國教手語的人士表示,當地提倡融入式學習,主流中學學生在選科時,亦可選擇手語作為語言選修科,故普通市民亦會懂得數個簡單手語,令這種語言不再局限於聾人生活圈,值得香港借鏡。
攝影:余俊亮、張浩維、雲嘉晉

王繼鋒在香港擁有豐富教授手語經驗。(余俊亮攝)

本港手語課程不受教育局監管

香港手語專業培訓中心課程總監王繼鋒(瘋Sir)出生時健聽,直至7歲被發現右耳弱聽,兩年後雙耳失聰至超過90分貝。雖然有聽障問題,但他一直在主流學校就讀,期間學習手語,到18歲時開始教手語,27歲時取得法庭註冊手語傳譯員資格至今。王繼鋒當上手語老師多年,他形容現時政府在投放資源至發放資訊上,對聽障人士的情況確實改善了不少,但由於本港沒有制度監管手語老師,師資參差,亦會令學員難以知道學習手語的資訊。王繼鋒指,教育局並未有將手語課程納入監管範圍內,他曾於成立手語培訓中心前,向教育局查問有關註冊事宜,但獲回覆指手語學校並非在教育局的管轄範圍內,令他感到無奈。

一般健聽人士都不會主動學習手語,未必能設身了解聾人的生活。王繼鋒指,明白部分健聽人士目睹聾人使用手語溝通時,覺得他們粗魯,動作無禮,但他解釋聾人習慣用表情動作傳情達意,例如叫人時會拍拍對方肩膀,力度有時過大亦不自知,亦因自身聽力差,自製噪音也不知道,他指健聽人士可善意提醒聾人,他們才能配合或改善。疫情肆虐多時,在人人口罩不離身的時代,王繼鋒提醒市民,若遇到聾人溝通不便,可以書寫方式及簡單的書面語,盡量以短句和他們溝通。

美國手語教師:當地人普遍都懂得幾個常用手語

另一名手語教師May在香港畢業後,便遠赴美國猶他州修讀聾人研究(Deaf Studies),課程涵蓋聾人文化、聾人歷史及聾人手語,May形容大部分教授均屬聾人,基本上所有課堂均需以手語作主要教學語言,但校方亦有提供傳譯員給有需要的同學,「一開頭讀嘅時候都幾辛苦,因為母語唔係英文,所以要先由中文變做英文,再變成手語,三個過程都需要喺腦度做晒,但最後都克服到」。

美國手語教師May正在美國猶他州修讀聾人研究(Deaf Studies)。(張浩維攝)

美國提倡融入式學習,May指當地人普遍都懂得幾個常用手語,學校不時會趁暑假舉辦以聾人文化暑期營,盼手語能走出課室,令學生透過戶外活動體驗聾人實際日常生活。她指目前美國有提供翻譯人員的聾人學校共有96間,主流中學學生在選科時,亦可選擇手語作為語言選修科。

May形容美國各州份在保障聾人方面系統完善,令殘疾人士生活上免受歧視,值得香港借鏡。她舉例指,美國殘疾人法案(ADA)早於1990年7月通過,第一章便是禁止私人僱主、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就業機構和工會在就業申請、僱用、解僱、晉升、職業培訓及招用人員的其他條款、條件或特別待遇等各個方面歧視有資格的殘疾人;第二章則禁止所有專案、活動和公共實體服務上歧視有資格的殘疾人;第三章則禁止把「公眾場所」作為「私有經營場所」歧視殘疾人,涵蓋範圍包括銀行、餐館、超市、旅店及購物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