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流港人|負笈英國記者堅持返港種菜:香港唔係得金融同摩天大廈
據統計,過去一年超過10.9萬名本港居民移居海外,有人趕在「LOTR」(容許欲移居的港人可以簽證先前往英國的酌情安排入境)限期前離港赴英,卻有港人甘願回流重新開始。一名在香港新聞界從業10年,曾赴印尼採訪在港受虐印傭Erwiana而獲獎的女記者,赴英留學3年,本可在當地定居發展,卻在此刻選擇返港,轉換跑道務農,為疫下本地菜農鋪橋搭路,透過不同渠道向巿民推介時令蔬菜,只因她相信「香港唔係剩係得摩天大廈同金融業,農產一樣有出路。」
移民潮及經濟低谷影響本地農夫生意
走入新界北的華山村田野,戴着手袖仍曬得一身黝黑的阿珊,忙着收割當造的莧菜、苦瓜、薄荷與秋葵等農作物,準備周末到旺角擺檔,「有農夫同我傾偈,話之前喺農墟擺賣,但疫情下好多農墟都閂咗,即使今年逐步開返,但客源隨移民潮同失業潮少咗一半,有人話帶10條青瓜出去,帶返7條返屋企。」她語帶惋惜望着部分已爛掉的農作物。
單憑阿珊外表,看不出她在報界從事超過10年,原來她曾於2015年赴印尼,率先揭發印傭Erwiana在港受僱主虐打的事件,該系列追蹤報道同年獲亞洲出版業協會頒發卓越新聞獎。
翌年她成功申領獎學金赴英國牛津大學進修半年,留英的三年期間,先後攻讀國際關係與公共政策碩士學位,原本按人生職業規劃,她大可以留在當地定居工作,順利獲得居英權,偏偏她卻選擇去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的時候返港,擔任一個「貼地」耕種的農夫。
有農夫話客源隨移民潮同失業潮少咗一半,帶10條青瓜出去農墟,帶返7條返屋企。
赴英進修透過耕種結識朋友
阿珊不諱言留港務農的原因,與她家庭背景有關。她的爺爺是一名農夫,自少已見他在打鼓嶺下田耕種,三餐不用外求,瓜菜隨手在田中採摘便是,現摘現食的新鮮本地菜早已萌芽心坎,而她負笈在英國進修期間,大學對開有一個社區農圃,同學課餘時間可自行落田耕種,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能夠與來自不同國籍的同學打開話題的契機,不是你讀哪一個學系,而是你種植什麼。
「我遇過一個意大利同學仔,佢見到車厘茄有收成變紅,行過嚟好奇問種緊咩,我話打理緊車厘茄,呢個係意大利的品種嚟,佢聽到雙眼發晒光,因為佢好掛住新鮮番茄摘落嚟做的Pizza,大家慢慢打開話題,所以我同佢做到朋友,係由食物開始。」
香港耕作時期長 品種較外國多
去年1月她決定返港,開始思索人生去向。「香港耕作時期比較長,比歐洲仲要長,當歐洲朋友冬天可能喺4月初仲係好凍落雪的時候,其實我已經種緊好多葉菜或者幾造番茄,外國朋友見到我依然有出產時會好羡慕,令我覺得香港除咗摩天大廈、金融產業之外,本地農產都係好多姿多采好豐富。」
然而疫下嚴重打擊本地農業的生計,她正設法為農夫找尋出路,她先在不同社交媒體建立網上平台,分享耕種心得、本地農場時令作物等帖文,甚至直播新界農場農墟活動,吸引一定人次瀏覽後,分三方面逐步「深耕」,一方面不定期在網媒「言志區」位於旺角西洋菜南街的唐四樓樓上辦公室舉行假日菜檔,另一邊廂在網上招募巿民參加田園導賞,例如早前西瓜應援團,便以親子遊方式帶巿民落田,分辨成熟與了解西瓜成長經歷,「西瓜有啲紋路淺啲有啲深啲,其實淺色個邊係瞓喺農田,有傷痂代表曾經有蟲害,但係唔影響甜度質素,最尾我哋摘埋薄荷,調一杯薄荷西瓜特飲,畀佢哋親身感受時令農作物的味道。」經汲取有關經驗後,她進一步擴大與本地手工藝師合作,日內開辦薄荷苦瓜手工皂班,既善用賣相較差而賣不出的農作物,又可增強巿民對本地農產的歸屬感。
香港耕作時期比較長,比歐洲仲要長,當歐洲朋友冬天可能喺4月初仲係好凍落雪的時候,其實我已經種緊好多葉菜或者幾造番茄,外國朋友見到我依然有出產時會好羡慕。
與本地甜品工場及網上平台合作
阿珊目前與至少四間本地農場合作,努力打通新界北蔬果點對點的銷售渠道,除了早前獲本地一間純素手工甜品工場The Vege Lab訂購數十箱本地無花果作限定蛋糕外,正與呂方妻子伍惠寶創辦的買餸平台「Fresh To Go」商討合作,以供應商身份向平台直銷本地蔬果。「好似一條橋咁,將農產介紹畀巿區朋友知道,如果想買某啲農產品,可以透過我的平台去了解農夫的出產,其實我就係一道橋,補返兩邊想要的產品。」
如此花心思發展本地農產事業,阿珊坦言目前尚在始創階段,未來還有一大段路要走才看到曙光,不過她始終相信人生與耕作一樣,「當植物遇上充足陽光雨水,你施肥足夠,佢就會自己搵出路,回饋好收成,咁我覺得順應四時變化,時令作物去種植,香港農產都會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