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轉人生|蘇屋邨樓長搬屋歷巨變 為街坊搵着數 續舊日鄰里情

撰文:呂諾君
出版:更新:

近年各區都有不少新屋邨落成,居住環境相比過往大有改善,但鄰舍之間的關係卻愈來愈見冷漠。在長沙灣蘇屋邨,有機構自入伙前已實行了「樓長計劃」,組織一班新舊街坊擔任「樓長」,希望延續昔日的鄰里情,也發揮街坊的互助精神。樓長之中,有人充當「天文台」搜集各種資訊,有人當上互委會主席,幫助街坊的同時,也在不知不覺間令自己的人生更加完滿充實。

蘇屋邨是香港早期的屋邨之一,近年被清拆重建並完成入伙。(呂諾君攝)

蘇屋邨是香港早期的「廉租屋」之一,舊邨在1960年代建成、在2006年開始分期清拆,到2016年新邨第一期建成並開始陸續入伙。今年67歲的蕭潤萍(阿萍),五年前亦以獨居人士的身份搬入新邨,她擔當樓長已有一段時間,平日負責為街坊「搵着數」,亦是邨內的「天文台」,對邨內街坊的動向和需要十分了解。別看阿萍現時如此活躍積極,過去她可是經歷了一段難捱時期。

數年間經歷喪母離婚及女兒出嫁

「喺屯門住咗30幾年,本來以為一家三口可以調遷出市區,點知喺兩年幾三年之間,成個人生有好大改變。」阿萍指,原本希望調遷到九龍區後可方便照顧住在樂富的母親,但到搬屋之際,媽媽卻已年邁猝然離世;搬入蘇屋邨的一年內,阿萍再經歷了與丈夫離婚、女兒結婚出嫁,同時處理兩邊事宜令她心情十分矛盾,她亦由家庭主婦頓變獨居長者,坦言徬徨之餘,「都有啲悲哀嘅感覺。」

「有老公畀家用時食好住好,離婚之後,嗰幾年積蓄又用晒,都覺得自己好坎坷。」
阿萍 蘇屋邨「樓長」

阿萍憶述,初搬入邨時屋邨第二期仍在興建,家的四周全是地盤,「又嘈又大塵」之餘也有蚊患,居住環境令人煩躁不安。「嗰時屋邨得一個出入口,拎完鎖匙,上到去就見到『街站』。」她口中的街站,是由一班救世軍社工擺設的屋邨聚腳點,「見到個橫額寫住幫人申請長者電費煤氣費減免計劃就行咗埋去,其實嗰時係好想人幫,又唔知點啟齒。」由街站開始,阿萍與社工們慢慢建立信任,又在他們的協助下處理入伙、裝修事宜;她亦會每日定時去到街站,與一班街坊聚在一起玩桌上遊戲「魔力橋」,由互不相識逐漸變得熟絡。

「好似我呢啲死要面嘅,印象中覺得80幾90歲先要人幫,但原來真係要人幫嘅,其實係唔分年紀。」
阿萍 蘇屋邨「樓長」

曾替隱蔽長者申請洗衣機

「住咗幾十年喺屯門都唔知咩係街站,都冇接觸過社工,好似我呢啲死要面嘅,印象中覺得80幾90歲先要人幫,但原來真係要人幫嘅,其實係唔分年紀。」阿萍指,她由受惠者開始,到後來與多位街坊一同修讀義工課程,她起初也不認自己是「樓長」,覺得「一樓之長」的責任似乎過於重大,惟其後發現,日常與不同邨友攀談,不知不覺間已幫助了很多人。例如試過替隱蔽長者申請洗衣機、招攬他們到街站打開心扉,也試過有管理員發現其中一位獨居街坊離世、告知阿萍後由她報告給社工知道。

「有時夜晚瞓唔着就碌下有咩優惠着數,做咗會員有現金劵、有免費雞翼油菜送呀都會send出群組。」
阿萍 蘇屋邨「樓長」

歡樂指數由負數變8分

疫情之下,社工很多工作以至是屋邨街站都需暫停,樓長的角色變得更加重要。多年下來,阿萍與一班街坊逐漸形成了社區網絡,當中各人都有不同專長和角色,如專門替街坊做家居維修等等,而阿萍則最為了解邨友需要和近況,不時為他們搜羅區內「着數」優惠,去年全城「撲口罩」,一班街坊亦因阿萍的資訊順利過渡。「有時夜晚瞓唔着就碌下有咩優惠着數,做咗會員有現金劵、有免費雞翼油菜送呀都會send出群組。」因為曾經「怕失禮」不敢開口,令阿萍現在更願幫人,她坦言,最初住入蘇屋邨,歡樂指數只得零分甚至負數,現時則有八分,「留返兩分等疫情過咗,有返街站再加返。」她笑說道。

加強新舊蘇屋人的共鳴感

由救世軍推行、社區投資共享基金資助的「蘇屋新邨新情尋-深水埗新屋邨社會資本發展計劃,旨在將新舊蘇屋邨居民作連繫,着力加強「舊蘇屋人」及「新蘇屋人」對蘇屋邨的共鳴感及互相之間的鄰里感情;繼而成立「互助家庭網絡」,支援新遷入的獨居及兩老家庭長者,促進參加者的角色轉化,加強持續發展能力,「樓長層長」制是其中一個項目。計劃主任彭梓健指,一開始打正旗號要招募樓長時,街坊反應都很冷淡,擔心「要代表棟樓做好多嘢」,到後來了解到「樓長」即是核心義工,他們才慢慢認同這個身份。

疫情間樓長角色更加重要

「新屋邨開邨,大家三唔識七,好多老人家街坊係喪偶欠支援,或者係捱劏房好耐先上到公屋嘅家庭,用晒僅餘積蓄處理居住問題,嗰段時間大家會好無助。」彭梓健表示,甚至有由港島搬入蘇屋邨的居民,因對長沙灣一帶的社區不了解而不敢走出家門,而邨內約60個樓長可以發揮支援和關懷作用,在疫情肆虐期間樓長更加重要,「大家買完口罩會派畀大家,又可能好簡單,有位街坊好鍾意send長輩圖,啲長者街坊原來真係好受落,話疫情下終於有啲溫暖,就算冇得喺街站見面,原來都有人關心佢哋。」他又指,期望街坊最後能組成互助社,即使日後計劃完結,仍能凝聚和維持社區網絡。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早於2003年以樓長模式開展不同社會資本發展計劃,成立至今已資助了109個樓長計劃、培訓超過6,000名樓長,希望透過樓長的角色支援邨內每家每戶的需要,以及連結街坊、編織社區互助網絡。根據基金於2019年進行的「社會資本成效評估」,樓長已被驗證為最有效的社會資本發展模式。鑑於成效顯著,基金期望於未來進一步將拓展樓長計劃至多個屋邨,包括新落成的屋邨,培訓超過2,600名樓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