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窩復刻南區計劃 用藝術説出專屬南區的漁村故事
在網上讀社區故事總會看到「人情味」、「小店情懷」這些字詞,感覺像在閲讀一篇篇的寫作範文 — 香港18區都有其獨特之處,若說故事的人在談人和事時,觸及社區的獨有風貌及生活日常,可讓讀者對該區有更立體的認識。適逢蒲窩早前舉行以南區為題的創作計劃,邀請青年藝術家用陶藝和水墨畫告訴大家:小區故事不只是某某街角老店和慈祥老街坊的人情味分享,更包含了親身到訪才能看見的風景。
陶藝女生帶人重新認識社區
談起南區,你會想起甚麽?海洋公園?珍寶海鮮坊?對從事藝術教育的黃翠雯(Amanda)來説,南區是保留香港漁村面貌的活化石。「我本身住沙田,所以當我看見南區的獨特漁村氣息時,頓時為之吸引,後來決定要把這個地方記錄下來。」
深深迷上南區的Amanda後來參加蒲窩「復刻南區計劃 – 藝術在南區」,籌劃提案「光影漁陶」,以陶泥寫生記錄她眼中的南區。對她而言,來往香港仔與鴨脷洲的街渡是最具特色的地方,作品由是深受影響。「我用上了花甲殼磨成的粉末製作瓷片畫,花甲粉能提高透光度,營造强烈的光影效果。我又在本區小店中搜羅一系列特色物件,串連成一幅帆,掛在街渡碼頭裏,讓觀眾細看區内日常。」Amanda亦有和區內中學合作,利用社區地圖等物品,帶領學生認識南區的大小事,同時推廣陶藝創作。除此之外,學生更擔任小導師,落區與街坊互動,帶領街坊一同製作瓷片畫,記載漁港的獨有風貌,掛在街渡碼頭的瓷片畫便是區內街坊的集體創作。
創作過程要聯絡街坊合作或有難度,可幸Amanda之前已有和蒲窩合作,所以很快就能獲得本區小店、學校和街坊的信心,老闆們更主動和學生交流。「例如和小店老闆商討時,他們聽到蒲窩這個熟悉的名字,基於信心關係,自然樂意幫忙參與計劃。例如有一間專賣漁民用品的老店得知有導賞團,便主動和同學聊天,分享關於漁民用品的知識,加深了同學對地區的認識。」小店也是社區導賞的一個重要部分,因此獲得小店支持讓Amanda的計劃更順利舉行。參與導賞的學生不乏南區區民,但都覺得Amanda的導賞讓他們知道,自己所住的地方原來蘊藏著動人的漁村風貌。
藝術團隊用街坊故事繪成水墨畫
創作團隊「自遊人Flâneur」三位成員Natasha、King和Tracy均從事藝術行業,喜愛觀察、發掘城市的獨特面貌。團隊看到南區的靜謐時一見鍾情,其後參加計劃,讓大眾多點認識南區。成員Natasha雖然就讀位於南區的中學,但學生時代的生活未有讓當時的她對南區有著深入認識,直至團隊組成,才慢慢重新認識南區。對「自遊人Flâneur」而言,南區的「chill」是最吸引他們的地方。「我們發現南區其實是一個宜居的地方,社區配套齊全之餘,更予人一種輕鬆、隨和的感覺。後來我們在想,到底南區的居民對自己的社區有何認識呢?」
「自遊人Flâneur」在蒲窩及「舢舨」舉辦「水墨.水上」工作坊,邀請街坊畫出自己對南區的難忘地方及印象,例如香港仔大街的天后廟、停泊避風塘的漁船等等。團隊再把作品製成貼紙,讓街坊在「南圖故事館」中互相交換,述説自己的南區故事。團隊再將街坊的畫作整合至展現南區風景的卷軸《南區水上圖》之中,並於蒲窩、鴨脷洲和香港仔的咖啡小店中展出。
提案「南圖 Southern Blueprint」讓區外人更加認識南區的同時,也巧妙地將街坊、店舖老闆等持份者連結起來。King指,過程中發現原來社區的持份者都有不同的聲音,讓團隊反思自己能否將大家連結起來。於是,《南區水上圖》將工作坊的作品收在卷軸中的不同角落,成為了一個讓街坊抒發個人情懷的平台。
蒲窩「復刻南區計劃 – 藝術在南區」
由蒲窩主辦的「復刻南區計劃 – 藝術在南區」獲市區更新基金贊助,於2020年7月徵集逾40個社區藝術提案,由南區地區代表及資深藝術工作者擔任評審,選出5個入圍提案,分別以藝術裝置、攝影、陶藝、水墨及廣播劇等形式呈現南區特色,提升社區獨特性。除「光影漁陶」及「南圖Southern Blueprint」外,其餘3個入圍提案分別為謝熹朗的攝影提案《給我一個故事》、團隊「tinymatters」的廣播劇提案《南喃絮語-時光旅人愛情廣播劇場》以及團隊「攪文紙Stirring Paper」的社區藝術裝置《鴨巴癲咸魚》。作品於2020年12月5日至2021年1月4日期間於蒲窩及南區社區空間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