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不止一個太平清醮!十年一度屯門太平清醮 人鬼神熱鬧互動

撰文:陳穎然
出版:更新:

太平清醮豈只長洲獨有!打醮是香港多處盛行的民間習俗,舉辦大型祭祀活動以保平安。上周末屯門藍地九條村舉辦的十年一度太平清醮,四天醮期沒有飄色,卻有村民互相舞獅拜訪的熱鬧場面。
打醮除了承傳傳統習俗,亦展現不同村落之間的關係,更有世俗與神明互動的意義。
攝影:黃寶瑩

屯門有10條村落在清代組成自衛隊,其後合力舉辦太平清醮,至今已有200年歷史(按:現為9條村落合辦)。多年來一直依循傳統儀式,祈求神明庇佑平安。今年11月19日及20日為正醮的日子,屯門藍地一帶充滿醮會氣氛,沿路豎立彩旗,村子都在村口搭起巨型花牌道賀。醮場更是人頭湧湧,逾500人聚集,場面熱鬧,如同新年一樣。

沒有飄色 村民互相舞獅拜訪

長洲太平清醮的飄色巡遊為人熟知,巡遊主角原是神明,原意是由神靈清淨街道,使居民得平安;忠義堂太平清醮沒有飄色,正醮的重頭戲便是賀醮和行香。在正醮首日,鄰近友好村落的長老都會由舞龍舞獅同行,前往忠義堂祝賀,是為「賀醮」。主辦村落的村民站在村口,迎接到訪的友好來賓。在鑼鼓聲之中,來訪者走訪村內各處,如祠堂、醮棚等。

翌日早上9時為「行香」,即忠義堂的參與村落列隊,抬著神輿(按:放置神像,以運送神明到不同地方),回訪附近12條村落。過程同樣舞龍舞獅、大鑼大鼓,熱熱鬧鬧。屯門新村居民曹先生指,舞龍舞獅對其他獅隊做出躬身的動作,為表現友好的打招呼,對方亦會以相同動作回敬。

醮場:世俗與鬼神的互動空間

醮場主要分為四部分:神棚、戲棚、經棚及公廠。醮場以幡杆引導鬼魂前來聽聽,經棚由喃嘸進行宗教儀式,酬神祭幽,保佑平安。神棚則為供奉神明的地方,除非空間所限,否則神棚與戲棚須兩相對,因為戲曲原意為娛神,方便神明觀賞。雖然神功戲在12月23日才開鑼,但醮會期間,場內亦有上演木偶戲,達到娛樂陰陽,人神共樂的效果。

出席醮會的群眾有的在場焚燒元寶,誠心拜祭,有的專心觀賞舞獅表演,現場有約20名外籍人士,有的還穿上各村的團體服,原來他們有的跟隨習武的團體,有的為村民的婚配,也有的研究傳統文化,因而參加醮會。在鑼鼓聲之下,村民在醮場內拜神、看戲、用餐及聊天,公廠便是忠義堂太平清醮的特色。醮場內設有九個公廠,讓九條村落的居民在該處休憩及儲物,也有村民於公廠以麻將耍樂及唱戲。公廠佈置各具特色,有的公廠裝飾加入現代元素,如閃燈字牌等。打醮期間,凡人、幽魂和神明共處於醮場。蔡志祥於《打醮:香港的節日和地域社會》形容醮場是村民的社交場所,也是「世俗與神靈互動的空間」。

區議員陶錫源亦是青磚圍村代表,他表示除了十年一度的太平清醮之外,每年春秋二祭,九條村落亦會合力舉辦祭祀活動。對於自己有幸成為頭名緣首(按:擲得最多勝杯的有緣人,負責代表村民完成一切儀式),感到十分高興。歷史文化研究者陳天權表示,屯門忠義堂太平清醮與其他都市化的村落(例如沙田)不同,在於村民仍視擔當緣首為一種光榮,其他村落居民卻會視之為苦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