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設社區園圃 天水圍元朗居民爭崩頭 寧於屋邨樓下種草藥香草
康文署2004年起推行社區園圃計劃,是「綠化香港運動」其中一項活動。居民可以在自己社區付錢耕作,不用動輒跑到新界。原是好事,惟計劃反應熱烈,名額卻很少;康文署指每一輪報名接獲的申請表平均約13,000份,有組織更表示天水圍出現「爭崩頭」情況。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自2004年推行計劃,至今18區共設23個園圃,每年逾萬人參與人數,(每名參加者可帶同4名親友出席活動,參與人數包括參加者及其親友數目,參與人數不等同申請人數。)活動宗旨為推動鄰里層面的綠化活動。由於市民反應熱烈,署方規定需於網上報名,再作抽籤,中籤者可耕作18周(約4個月),期滿後須清空土地。
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組織幹事梁麗欣批評計劃競爭激烈,欠連續性,出發點是好,但不「貼地」。她指責,天水圍與元朗居民共用1個社區園圃,兩區60萬人爭1,000平方米園圃,即平均1萬人爭1個位,而名額僅60個,由於反應熱烈,成功機會低。即使中籤,社區耕作也不是易事,中籤者每期只可耕作18個星期,上期參加者亦不能下期續租,梁麗欣認為計劃不連續,減低居民耕作興致,「幾個月就要清場,未生完都要清走。就算再中籤,都不可以種番同一塊地。」
種植約4月便須清場還地
康文署回覆《香港01》查詢指,現時每輪報名接獲的申請表平均約13,000份,該署現時沒有申請這計劃的總人數及個別分區申請人數的年度統計數字。署方一直有諮詢區議會及在區內物色合適地點設立更多社區園圃,並計劃於明年上半年在屯門開放一個提供40個名額的新社區園圃。
另外,由於一般觀賞花卉和農作物從種子生長至成熟需時約100天,而18個星期一般足夠讓學員學習種植的基本知識及成功收割作物,因此種植研習班定為18個星期。
「天悅邨」花槽變身小農場
天水圍園圃設於天秀路公園,部分居民更要跨區淋花。梁麗欣指:「照顧植物,當然想一落樓下就係。」她慨嘆:「居民還要付400元,才可得到2.25平方米面積。」天水圍居民邵女士認為園圃不適合上班族,工時長加上園圃地點遠,即使自己有興趣種植,也沒打算參與康文署的社區園圃。
不過,居民並非一味批評,他們比政府有更實用的建議。
「我們想利用屋邨閒置空間和社區既有資源,讓居民一落樓下就可以耕種。」梁麗欣說。她於是組織居民向房屋署申請,把天悅邨內本屬房署的花槽變身為「社區小農場」,又組織對耕作有興趣的居民為10人一組的種植小組,主要種植香草類。計劃今年7月開始,為期半年,耕作不用付款,只需每天下樓來淋花施肥,閒時與街坊開開會,交流一下種植心得,再一起「落田」。「康文署的園圃都圍起來,與社區隔絕。這裏路過的街坊會停下,望下,又『醒」你兩招,教返你點種。」
街坊愛種草煲涼茶
為什麼天水圍街坊對社區園圃的需求如此大?
梁麗欣解萌生此意念,除善用屋邨內荒廢土地,還因發現了街坊的「小秘密」,「街坊好鍾意一路行,一路在花槽撩撩下,後來才知他們在找草藥!」原來,天水圍暗藏不少益草,街坊愛用來煲涼茶。記者曾在屋邨碰到一名婆婆曬雞蛋花,原以為她愛雞蛋花清香,婆婆「教路」說:「用嚟煲茶飲好呀,下火呀,可以清眼屎呀。」
梁麗欣指街坊愛用「草藥」煲點涼茶,例如天榮站荒廢了10年的「待發展」區,長滿白茅草,可做消暑茅根水,天水圍各屋邨還有生津止渴油甘子、袪濕木棉花作五花茶,清熱的蟛蜞菊等等。「草藥,其實即是野草,一有太陽和少少泥土就會生長。街坊想自己種,因怕農藥,又冇空間,社區園圃名額不多。草藥又不是值錢,不會特意畀錢買。既然街坊有這個需求,倒不如在樓下種點可食用的香草之類。」
種點草藥和香草食用外,種植對一些居民來說還是心靈的滋養。來下田的,多是婦女,「天水圍冇咩玩,不像旺角,燈紅酒綠。」梁麗欣指,社區種植非生計,沒負擔,反而把自己地方變美後,更有歸屬感。社區支援,特別是情緒方面,其實不一定要大搞什麼活動,種植也是個治癒過程,體驗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