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75年】前華籍英兵自發紀念重光日:我真係好鍾意香港

撰文:曾雪雯
出版:更新:

香港軍事服務團協會今早(30日)於西灣國殤紀念墳場,舉行香港重光紀念日(Liberation Day)75周年儀式,紀念香港脫離二戰日佔時期,及歿於香港的各國軍人及平民。多國總駐港澳總領事館及多國總商會派代表致送花圈,亦有退役華籍英兵、二戰退伍軍人後人出席儀式。
主辦單位香港軍事服務團協會主席、前華籍英兵程源基,引貓王舊曲 《It's now or never》比喻同袍自發舉辦的重光日紀念儀式,認為目前政治氣氛未明,只望儀式能辦得一年得一年的唏噓。有心人朝花夕拾,既讓軍人後代穿亡父遺物悼往事,亦讓港人回望前塵。他相信若年輕一代能了解自己城市的過去,將會更喜歡香港。「香港經過三年零八個月咁辛苦嘅時間都可以渡過,點解𠵱家唔可以渡過呢?我冇打算離開香港,我真係好鍾意香港。」
攝影:鄭子峰

儀式於西灣國殤紀念墳場內的紀念碑位置舉行,碑上刻有《聖經》經文"THEIR NAME LIVETH FOR EVERMORE”。(鄭子峰攝)

第75個重光日:疫情下僅限百人進場

儀式於上午11時在西灣國殤紀念墳場內的紀念碑位置舉行。英國、加拿大、澳洲、馬來西亞駐港澳總領事館及多國總商會等均派代表出席儀式,以及致送虞美人花環,悼念二戰死難者。由於今年儀式遇上疫情橫流,有別於過往自由入場,大會設約100個名額,觀禮人士需持門票方可內進。而入場前,大會亦已安排人手為入場者測量體溫,又事先在地上貼上標示,讓觀禮者保持社交距離。

著名歷史學者丁新豹首次觀禮,被不少市民包圍,要求合照。(鄭子峰攝)

著名史學家丁新豹首次觀禮:紀念苦難日子過去

香港著名歷史學者丁新豹博士亦有以觀眾身份出席儀式。他表示今年是自己首次出席儀式,今年朋友剛好多出一張門票,他遂應邀出席。丁過往曾任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參與籌建歷史海防博物館,對於近年多了年輕人關注香港二戰史,他認為有人認識這段歷史是好事。他解釋,「今日以前叫重光,重光即係返番去英國佬度」,夏慤為首的英國艦隊於1945年8月30日回到香港,並於9月1日宣佈成立軍政府,港英政府曾訂8月30日為公眾假期。他補充,正式接受日本投降為9月3日,而香港則為9月16日,他指,「都係一個紀念日子,紀念苦難日子過去」。

「79年前,當日本偷襲珍珠港,點解呢啲人要幫香港去打仗?尤其加拿大個班個個18、19歲,喺鄉下都唔知香港係咩嚟,就過咗嚟送死。」
程源基,前華籍英兵
香港主權移交後,港府不再訂重光紀念日為公眾假期,為港殉職的異國士兵亦被淡出港人的視野。(鄭子峰攝)

香港重光紀念日
主權移交前,港英政府戰後將每年8月30日,定為「重光紀念日」公眾假期,其後改為每年8月最後一個星期一及之前的星期六。1997年後,港府取消香港重光紀念日,改立五一、十一等日子為公眾假期。此後,港府曾於2015年改訂9月3日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日」,為一次性的法定假日及公眾假期。

前華籍英兵程源基,與同袍於2014起自發重辦重光紀念日儀式。(鄭子峰攝)

6年前自發重辦重光紀念日儀式

主辦單位香港軍事服務團協會主席、前華籍英兵程源基( Roger)指,與同袍於2014起自發重辦重光紀念日儀式,盼讓更多港人認識香港過去的歷史。受訪其間,他指向身後刻滿逾2070個逝者名字的紀念牆。他說,那都是為香港戰死卻無法尋回遺體的士兵,當中包括英軍、加拿大、澳洲、馬來亞、華人等。「79年前,當日本偷襲珍珠港,點解呢啲人要幫香港去打仗?尤其加拿大個班個個18、19歲,喺鄉下都唔知香港係咩嚟,就過咗嚟送死。」

紀念牆刻滿逾2070個逝者名字,全屬為港戰死卻無法尋回遺體的士兵。(鄭子峰攝)
+3
重光紀念日係香港歷史;和平紀念日係英國人歷史。
程源基,前華籍英兵

Roger他認為,這全屬香港重要的歷史。關於香港保衛戰歷史,Roger於1975年入伍便於軍隊學堂接觸過。Roger其後被派往皇家陸軍憲兵隊擔任憲兵工作,日常負責管理駐港英軍、華籍英兵及赴港的北約士兵。而每年的香港重光紀念日,他說自己便守在香港大會堂附近,「好似警察咁睇住啲位」。當港府淡化重光紀念日的歷史,如今華籍英兵步入暮年卻念念不忘,自行拾起前人的故事。他又表示,每年11月的和平紀念日與重光紀念日不同,前者是英國重要紀念日,悼一戰、二戰陣亡英軍及盟軍,而重光紀念日則是香港歷史,「重光紀念日係香港歷史;和平紀念日係英國人歷史。」

年屆72歲的鍾先生年復年出席協會舉辦的香港重光日紀念儀式。他指幼年家住大坑,四周有不少士兵聚居,長大後家人提議他加入軍旅生活,他終於1970年至1974年間加入華籍英兵,成為運輸隊成員。(鄭子峰攝)

香港軍事服務團協會
香港軍事服務團(The Hong Kong Military Service Corps,HKMSC )為駐港英軍轄下、由香港華人組成的軍事部隊,常被稱作「水牛」和「水雷炮兵」。早於19世紀末,已有港人加入駐港英軍,程源基指,1962年英國國防部正式成立「香港軍事服務團」,讓更多香港人參軍。香港軍事服務團於1997年主權移交前解散。2010年,一批退伍華籍英兵以舊名組成「香港軍事服務團協會」(The Hong Kong Military Service Corps Association)。

引貓王舊曲喻重光日:It's now or never

對於未來,Roger坦言,盼辦得一年得一年,「我哋唔知出年香港會唔會俾我哋搞」。他指,早前有朋友問他今年會否繼續舉行重光紀念日儀式,他引美國搖滾天王貓王皮禮士利(Elvis Presley)的名曲 《It's now or never》回應,「我話一定搞,今年75周年,It's now or never,即係Elvis Presley首歌。一係即刻今年搞,一係以後都冇得搞,就係咁簡單」。尤其退伍華籍英兵曾於2010年組成註冊慈善機構「香港華籍英兵(水雷炮)樂善會」,打算當義工服務卻被逼自我審查隱去歷史。當年曾有報道指因樂善會名字中有「英兵」二字,協會申請場地及活動資助時屢受刁難,最終華籍英兵刪去「華籍英兵」四字,改稱「香港樂善會」。Roger身兼香港樂善會(HKOR Benevolent Association)主席,他慨嘆協會雖不是政治團體,但憂慮未來同袍或因「華籍英兵」身份而再受刁難。

逾千五個墓碑中不乏港人,例如有華裔血統的歐亞混血兒D.J.N. Anderson。Anderson畢業於港大,任裁判司,因二戰加入義勇軍,戰死沙場時年僅29歲。(鄭子峰攝)

去年因反修例運動停辦一年

去年香港善樂會原訂於9月1日舉行「重光紀念日」紀念儀式,因反修例運動停辦一年。城內風雲變色,Roger相信,「如果佢哋(年輕一代)知道,會更加鍾意香港。因為香港經過三年零八個月咁辛苦嘅時間都可以渡過,點解𠵱家唔可以渡過呢?我冇打算離開香港,我真係好鍾意香港。雖然我有外國護照,我都唔會離開香港。香港經過咁多difficulties,但仍然可以渡過,我諗香港都可以撐落去」。

年屆74歲的李先生穿上亡父制服及紀念勳章出席儀式。(鄭子峰攝)

朝花夕拾 軍人後代穿亡父制服出席

同場另有二戰退伍軍後人及退伍華籍英兵出席儀式,當中包括每年均會出席紀念儀式、年屆74歲的李先生,他穿上亡父制服及紀念勳章出席儀式。李先生指,爸爸為參與二戰的華籍英兵陸軍,香港淪陷後曾逃往惠州,戰後回到香港曾守昂船州等軍營。而李先生於二戰結束翌年出生,其後隨爸爸的步伐進出軍營,任文職為替軍官熨軍服。最近3、4年,他開始穿上爸爸的衣服及二戰紀念勳章出席紀念儀式,希望向年輕人展示亡父遺物。算起來,朝花夕拾的不只Roger一人。

城內風雲變色,Roger卻如常拾起長埋黃土下的往事。(鄭子峰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