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房署助理署長為樓宇看病30年 驗徙廈避塌樓危機:保養是學問

撰文:黃文軒
出版:更新:

黃比是前房屋署助理署長,也是一位測量師。他10年前退休,跑到香港大學當客座教授。測量師的工作外界或難以理解,但如果要比喻,對黃比來說,測量工作等如做醫生。這名「樓宇醫生」在政府部門擔任測量師約30年,拯救過石硤尾徙置大廈倒塌危機,每逢遇上大廈漏水、發霉,也須立馬找出成因對症下藥,也要事前定期為建築物進行「身體檢查」。對他來說,建築物如伴侶,他說建築物跟人一樣,也是預防勝於治療,不至它變得頹垣敗瓦時才來後悔。
攝影:黃舒慧

測量師為樓宇「看病」 同樣預防勝於治療

10年前,黃比從房屋署前助理署長一職退下,繼而在大學任教。他今日一身教授風範,聽他說話,像聽了一課書。訪問期間,他忍不住從袋中拿出一叠教學用的筆記,向記者耐心解釋保養建築物的重要性,他以石屎剝落為例,「石屎剝落原因是什麼?我剛剛才跟學生上完這課」。

黃比現為香港測量師學會項目管理委員會主席,他在10年前退休,現今正於香港大學當客座教授。(黃舒慧攝)

他開始拋出一堆專業用語,「本來鐵柱有鹼性的環境去保護它,但空氣中好多二氧化碳,加上水、空氣,便會中和了濕度。幾年後,環境中的酸鹼值出現變化會發鏽,約膨脹一百倍,石屎便會剝落,但在此之前其實有好多事可以預防」。他常打趣地用醫生比喻測量師工作:「咳就安排止咳、傷風就給他傷風藥,大手術就研究了再做。」

「大廈要維修、要保養,跟皮膚一樣不可以亂曬,曬完又要搽cream、保濕、潤膚。建築測量是樓宇醫生,又是保健醫生,要教懂市民怎樣保護自己的樓。」
黃比 前房署助理署長

還未待邀請他分享樓宇「保養」秘訣,他已把經驗娓娓道來,「大廈要維修、要保養,跟皮膚一樣不可以亂曬,曬完又要搽cream、保濕、潤膚。建築測量是樓宇醫生,又是保健醫生,要教懂市民怎樣保護自己的樓。有漏水、發霉的,應早點發現並研究出現的成因。唔搽嘢,皮膚緊係粗,愈嚟愈粗添呀!」

黃比是前房屋署助理署長,也是一位測量師。在房署任職期間,他處曾理不少公屋事務。(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30年測量師生涯 拯救各種奇難雜症

黃比還在房屋署任職時,曾將許多建築物從鬼門關裏救回來。60年代,政府因應石硤尾寮屋區大火,興建了第一型徙置大廈安置居民。當時大廈樓高5至7層,走廊設公用洗手間及洗滌設施,後來又擺滿住戶的炊具。黃比當年還是個初出茅廬的小伙子,第一次到徙置大廈視察時,發現大廈每層的走廊都有拱起跡象,「原來走廊下方沒有柱頂住,如果附近有地方火災、巡遊,居民跑到走廊觀看就大鑊,整個走廊可以一下子倒塌」。

80年代曾揭發公屋承建商偷工減料

他嚇得立馬跑去與工程師商討,結果房署把問題走廊全數拆掉,重新上過石屎才能暫避一劫。相隔多年,至今說起此事他仍猶有餘悸,「我知驚呀!因為讀書讀過嘛」。

60年代,政府因應石硤尾寮屋區大火,興建了第一型徙置大廈安置居民。(香港政府檔案處圖片)

10多年過去,黃比從小伙子變成高級保養測量師,但石屎問題仍是建築物保養棘手一環。80年代,多座公屋被揭發有結構問題,黃比憶述,當時政府年報指出全港有26座公屋出現倒塌危機,他立馬與同事提議將問題公屋內的石屎拿去化驗,結果發現石屎抗壓強度遠低於標準,最後揭發承建商偷工減料,事件轟動一時。

保養與保育密不可分 昔日警署變法定古蹟

今年香港測量師學會首次舉辦「優秀發展及保育大獎」,身為學會前會長的黃比擔任是次比賽的評審團召集人,特意表揚業界在項目發展及保育上的貢獻。但黃比坦言,在任職房署測量師30多年以來,未曾參與過古蹟保育工作。從前為建築物保養而種下的種子,今日或許已結果,他笑笑說:「可能當年保養了,現在被叫做古物都未定。」

黃比出身於基層,中六讀預科時正思索未來前路。他曾考慮當醫生,卻因家庭無法負擔學費沒當成。碰巧身邊朋友一句「做測量好,又可以考牌」,從此他將「看診」任務轉到建築物上。(黃舒慧攝)

此言非虛,現時被列為法定古蹟的中區警署建築群,數起來他功不可沒。在到房署工作前,他曾在建築署任職一段時間,「現時大館下面有個地庫,當年上面泊滿了警車,因為太重,導致下層好易漏水,一漏水我就要爬進去金字屋頂裏頭看,把假天花揭開,看看有沒有被白蟻蛀掉。」後來舊中區警署、前域多利監獄及前中央裁判司署被活化,也就有了現時的大館。

歷史建築物是無價,不是發展商業的問題,尤其是古建築。
黃比 前房署助理署長
前中區警署在二戰前用作警察總部。2018年,前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活化為「大館─古蹟及藝術館」對公眾開放。(資料圖片/高仲明攝)

歷史建築無價 「拆了意義便消失」

黃比曾當過古物諮詢委員會的委員,負責就古物古蹟事宜向政府提交意見。在他看來,建築物的保養與保育的關係密不可分,「歷史建築物是無價,不是發展商業的問題,尤其是古建築」。他以舊立法會大樓為例,即現香港終審法院門外、象徵公義的泰美斯女神像,大樓外部於1984年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嘩,呢啲幾多錢都唔會有人賣畀你」。

香港終審法院門外的泰美斯女神像,大樓外部於1984年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資料圖片)
「如果那處有天后廟,即多數近海皮,而果欄則是小販集中地。靠着歷史建築,你就知道當地文化,知道以前發生過的事,或者能從歷史中學習,而歷史沒有好與壞。」
黃比 前房署助理署長

皇都戲院坐落北角70年,當中由測量師設計的屋頂的拱橋桁架,被譽為世上獨一無二,享負盛名。但近日發展商落實進行強拍,一級歷史建築物何去何從仍成未知之數。黃比言談間也不禁流露出惋惜,「皇都戲院是由一位測量師設計的......」他像是自言自語,「但始終不能扼殺私人發展的權利,要平衝社會利益,但如有若干程度的保留,絕對是件好事」。

黃比說,保育的好處有很多,如減少建新樓,減低市區樓宇密度,以及利用歷史建築教育下一代。(黃舒慧攝)

最近十年建造業界流行綠色建築,除了提及建築時須符合環保原則外,考慮建築物歷史背景亦是其一要素。黃比早把建築物視為伴侶,不時落區周圍觀察建築,「如果那處有天后廟,即多數近海皮,而果欄則是小販集中地。靠着歷史建築,你就知道當地文化,知道以前發生過的事,或者能從歷史中學習,而歷史沒有好與壞。不是政府要興建什麼就要拆除。建築物的意義拆掉就消失了,無法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