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素28載、進而「食生」 上水原居民:所有污染均由人類造成

撰文:鄭秋嬋
出版:更新:

上水原居民廖崇興,28年前扔掉一塊肉,便開始了禪修素食的生活習慣。從素食到「食生」,他說當今世界的環境污染太嚴重,人們社會有太多錯誤的生活觀念,茹素是救地球、救自己的方法。
他的綠色生活不只是茹素,也包括日常堅持踩單車,閒來到河邊唱歌彈琴,把垃圾帶來農場回收等。在鄉村的石路與泥路之間,展開退休後的音樂新人生。他說:「很開心、沒有煩惱,生活很精彩。」

扔掉最後一塊肉

廖崇興開始茹素的情況與一般人有些不同。突然一晚想通了,他打開家中雪櫃,把最後一塊肉扔進垃圾桶,從此便成了一個全素食者。這決定似是突然,但他說這並非一刻的頓悟,而是蘊釀了一段時間之後時機成熟的決定,「正如你煲飯,熟的一刻叫頓悟嗎?其實前面有一段令米飯漸熟的過程,不是一下就把米煮成飯。」他指自己行為的改變是一下子,但思想上的反思卻是有過程的。

上水原居民廖崇興,28年前扔掉一塊肉,便開始了茹素人生。(鍾偉德攝)

環保救地球 也是救自己

廖崇興說:「以前讀pollution control(污染管制),發覺很多環境污染問題是無法真正解決的。地球上所有的污染問題,究其根本是人類生活習慣所致。例如殺一隻牛,洗屠房、運輸都涉及人力、機械和資源,(當中)產生的副產品就是污染物,造成地球暖化的主因。」

以牛為例子,因為訪問當下有村民牽着牛在面前經過。「小時候家裏種禾,靠牛耕田,對牛有一定的感情。爸媽本來不吃牛,但很多人說吃牛有營養,也影響我們家開始吃牛了。但我後來在藥廠工作,知道病痛或許和吸收不良的動物油脂有關,覺得真不應該吃牛。」他認為改變地球就要從生活習慣開始。

他年輕時在藥廠工作,經常進出醫院推銷心血管藥物,見證太多生命盡頭的苦困,病人在床上插喉、呻吟訴苦,他反思生命最後不該這般拖泥帶水。「回想小時候的鄉村老人,他們多數在家中自然辭世,沒有這麼多痛苦。當時六七歲左右,聽過隔壁有老人家傍晚沐浴後,換上一套光鮮的新年服裝,翌日便被發現在床上仙逝了。」他說綠色生活就是回到自然,包括坦然接受生死的來臨。

小時候家裏種禾,依賴牛隻耕作,他說自小與牛有特殊的感情。(鍾偉德攝)

斷米飯 始食生

他28年來天天茹素。茹素前也接觸過佛學,與佛有緣,他的素食習慣結合了禪修,所以叫禪食。將禪食的修行推己及人,他會到香港素食學會幫忙主持「免費午餐」的活動,讓參加者體會安靜、禁語的進食滋味。

或許修行總能把人帶得更遠。他的素食修行於7年前逐漸轉為「食生」。

食生:生素食主義。主張進食未經烹煮的食材,一般包括生的蔬菜、水果、堅果等。

這「食生」倒是有個過程。他認為人會生病因為攝食過量澱粉,於是便拒絕進食米飯,減吃熟食和澱粉;直至兩年前,完成改為「食生」。

訪問途中巧遇草蜢,為牠留倩影一張。(鍾偉德攝)

飲食習慣少垃圾

廖崇興如今以香蕉為主糧,生活中產生最多的廢物是香蕉皮。他說生活中沒有太多的垃圾,「(香蕉皮)普通人可能會隨手掉落垃圾桶,但我(住上水)近馬寶寶農場,所以一星期儲一袋垃圾,會拿過去農場作堆肥。」

儲了一星期的香蕉皮,又可帶到馬寶寶農場堆肥了。(鍾偉德攝)

上水火車站停泊了不少單車,單車代步是區內不少人的習慣,廖生是其中之一。他說:「上水以前多人種田,有時運些薯仔、蕃薯出入,行路遠,開車不方便,所以很多人踏單車。」退休後的生活,他經常踏單車到上水梧桐河旁唱歌彈琴,享受自己的新音樂人生。他說自己貫徹環保生活,出入都堅持踏單車。逼不得已要跨區時才會搭巴士和港鐵等公共交通工具。但他強調:「我不搭的士,現時(新界)的士起錶多少錢?(記者答:$18.5)我還停留在$15的印象中。」

上水不少人以單車代步,廖生有戰車兩輛,這是其中之一。(鍾偉德攝)

禪修的生活

環保生活如此貫徹,是要救地球。但一個人的力量能帶來什麼改變?他坦言一個人的能力有限,但是「所謂地球,其實不是外在的地球,而是內在的地球。」這內在地球,問深了其實是指個人改變。有人願意嘗試改變自己,其他覺醒的人就會在後面跟隨,而自己就是那些首先改變的力量。

或者也是禪修的影響,他談起生活總有點玄,有自己的一套智慧。對於綠色生活,他說:「生活其實有很多模式,綠色生活能令人脫胎換骨,回歸大自然。」這回歸,包括不再相信所謂的營養與養生,不覺得三餐要定時,而是順其自然,甚至不時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