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營造】 美孚如何走下去?街坊:不要只回顧「舊日美孚」
今年是美孚新邨落成48周年,美孚廣場於4月曾舉辦「舊日美孚」回顧展,展板上有關於美孚的各種歷史,包括1983年颱風「愛倫」吹襲、商台前總部、荔灣海灘等,柱子上又貼有舊時用語如「事頭婆」、「犀飛利」、「七彩」來懷緬歷史。可惜,推出展覽的美孚廣場卻是人流極少的「死場」,年前翻新之後,舖位仍乏人問津,十室九空。「回顧是好,但我們必須要問,來到2016年,美孚社區如何營造下去?」「美孚家.政」成員兼老街坊潘君彥說。
不說不知,美孚新邨在1968年落成,正是六七暴動後一年,屋苑落成難免有挽救市民信心的意味。這個由油庫改建而成的中產社區,一直是香港藍籌屋苑的表表者,是香港人為爬升階級而拼搏的象徵,可是屋邨內的一個廣場現在卻變成死場,生氣不再。
「美孚家.政」:建制議員無心營造 傘後自救社區
雨傘運動之後,一班美孚居民自發成立了地區組織「美孚家.政」,實行自己社區自己救。
潘君彥今年遷居別處,離開他度過了廿載的美孚,「我從小學三年級住美孚住到碩士畢業。」「我覺得美孚新邨本身已經很社區,99棟相連的屋苑,居民共享不少設施,而最有趣的是,這裏有不少餐廳,但不一定是按屋苑會所式經營,人情味夠濃厚。」話雖如此,他認為48年來,人老去,社區設施也老化,需要重新營造歸屬感。「始終是當年不少香港人賺到第一桶金,第一個置業的地方。住大單位的居民可能不會搬出去,然而小型單位的住戶流動頗多,新鄰居來到了,要怎樣認識這個社區?」
雨傘運動之後,大家開始自發營造社區,街坊組織起來,共建更好家園,不無有「命運自決」的影響。他看不過建制派區議員無心營造社區,故與其他街坊自發成立「美孚家.政」,善用公共空間,曾舉辦《十年》放映會和直播世界盃外圍賽中港大戰,「本身有權力的人,像區議員、業主立案法團、管理公司,沒有認真規劃美孚社區的未來。」
至於今年4月的「舊日美孚」回顧展,他說當時從網上得到消息,有和成員一起去看,「商場翻新前有間專售冷門書的紫羅蘭書店,回顧展多少有推廣業務的意味,但人流始終很少。」
翻新後店舖多空置 街坊:之前很旺
雖然回顧展已經結束半年,但記者來到冷氣十足的美孚廣場2樓,仍能找到那時用的牌子,而展板和雜物都堆放在一個空置的舖位內。除了地下的麥當勞比較多人光顧外,商場2樓人流疏落,舖位多數閒置,較顯眼的只有日本城和服裝店,3樓雖有大型中菜館,人流最多的,還是地下的麥當勞。
記者隔着櫥窗偷看美孚歷史,偶遇一位路過廣場的中年街坊鄭先生,他停下腳步,也看着展板,「商場一年前開始翻新,最早的時候,這裏是永安百貨公司,很旺的,街坊經常幫襯。而翻新之前,那裏的店舖沒那麼單調,可能現在租金貴了,以前的店不容易回來,我便少了來美孚廣場。」
街坊要的不是單純的回顧、懷舊,而是新的設計如何把社區活起來,正如潘君彥說:「回顧歷史的出發點也很好,只是要將其轉化成推動社區、重新出發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