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仔逼遷之二】聯歡有時 抗爭有時 棚仔這半年

撰文:麥佩雯
出版:更新:

這大半年間,棚仔可熱鬧了。
「棚仔」是深水埗欽洲街臨時小販市場,已有38年歷史,特點是可以少量買賣布疋及即場取貨,被時裝界、設計界奉為尋寶勝地,亦是南亞婦女買布造衫的熱點。

許多張布販的臉孔,化作百家布。(吳鍾坤攝)

故事要從一條鐵路伸入市區說起。

 

深水埗的布販本來都在汝洲街開檔,1978年因為要讓路給地鐵荃灣線,政府將布販遷至「棚仔」,說是「臨時安置」,誰知恍眼便「臨時」了38年。約50名布販在棚仔渡過大半生,2006年政府一度宣佈將布販搬往通州街街市但不果,本來一直相安無事,直至去年8月,食環署向21名登記牌主發通知書,宣佈於16年初永久關閉「棚仔」以興建居屋,但未有即時交代安置及搬遷方案。

 

「棚仔」內約50名經營者中,除了3名持有小販牌並親自打理檔口的牌主,其餘只向牌主租小販牌的助手或前助手甚至不曾獲通知。據檔主所述,食環署去年曾有一天突擊替布販登記,即使無牌也可獲酌情安排,連同持牌者一齊安置,50個「無牌」經營者之中只有33個幸運登記,其餘約17個檔主依然「無牌」,即依然沒有任何安置。

 

他們也想過忍氣吞聲遷走便算,甚至有人已買入貨櫃打算存放將要清走的布匹,但愈想愈不甘心:他們貢獻香港紡織業數十年,出錢出力令「棚仔」辦得有聲有色、遠近馳名,政府憑甚麼叫他們走便走?

何生事事親力親為。(江智騫攝)

9月,布販何應的子女開設了「反對深水埗布市場將被關閉」facebook page,消息一石激起千層浪,社福界人士、設計時裝紡織系學生、獨立藝術家、導演、攝影師等持分者或義工,紛紛出來聲援,每個周末都舉辦導賞團。同時,布販們多次到深水埗食環處示威抗議,每周開會至夜闌人靜,多次約見議員及官員。他們首次遊行、首次在街上喊口號、首次與議員官員打交道;這群老人家,年過半百才做盡這種「激進」抗爭行為。

棚仔這半年愈來愈熱鬧,各式各樣的攝影展、花生騷、cosplay展,與布販到立法會或食環署抗爭的場面交織。剛過去的聖誕Boxing Day,布販辦了七圍飯桌聯歡會,名為「不遷不拆」訴求晚會。翌日,又有一群時裝、電影、藝術、保育各界合作搞了個「似水流年花生騷」,街頭展示棚仔布疋製作的衣服。

 

寓抗爭於聯歡,布販想要的,只是一個可容他們繼續自食其力的環境。四出奔走大半年,大部分實際經營者因「無牌」身份,一開始甚至不曾獲食環處接見。經多番爭取後,上周署方承諾安置大部分布販至通州街街市,及將布販與菜販肉販分開處理。但通州街附近有露宿者長居、異味沖天,布販指其間格、升臺高度、衛生環境及租金水平均不如棚仔理想。

下周二,他們會「拉大隊」列席深水埗區議會會議遞交請願信,並於17日的食環處會議中重申「不遷不拆」的訴求,但食環署仍未有讓步傾向,強調須於本年年中將棚仔用地交予房屋署興建居屋。

 

抗爭,對這群老人家來說,仍是現在進行式。

布販與棚仔 重大事件日期紀綠

1978年:約50名持牌布販或助手,因興建地鐵,被政府安排由汝州街排檔遷入「棚仔」。

1981年:有指規劃署已將棚仔列作住宅用途。

1997年:製衣廠北移、生意轉差;部份小販牌牌主退休或離世,剩下助手或前助手無牌經營。

2006年:食環首次提出收回棚仔,要求布販遷入通州街街市;但通州街街市的檔主拒絕遷出,事情不了了之。

2015年:8月,牌主收到食環署信件通知,永久關閉棚仔。

2015年:12月,食環署邀請牌主出席閉門會議,但拒絕幾十位助手及前助手出席。 「無牌」布販們發起遊行集會,於門外靜坐。

2016年:1月25日,食環署發信指不論「有牌」或 「無牌」的小販均可獲安排遷至通州街街市。

2016年:2月17日,食環署與大部分布販商討搬遷及賠償方案,最遲5至6月需騰空棚仔。

2021-2022年:原址將建約200個居屋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