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水故事】花百萬買上水公屋 小夫妻過中產生活
傍晚,Christine下班回家,順便去石湖墟市政街市買菜。這天的晚餐有煎墨魚餅、鹹蛋煮節瓜和黃鱲鯧。Christine買菜神速,幫襯的都是相熟檔主,其中一個是她唸小學時的校巴司機,自不必多費心。
攝影、影像協作:林振東
百幾萬買得到的安定
她自1989年隨家人由沙田遷入上水,同年在本區讀小一。「記得當年輪候公屋,我媽幾乎每周末都帶我們去看示範單位,那時香港到處都在起樓。後來有3個地方可選:青衣、香港仔和上水,我媽選了上水。」她說。
Christine小學畢業考上拔萃女校,母親嫌九龍返學太遠,於是她就近升讀聖公會陳融中學。那些年,名校狂熱尚未蔓延至基層家庭,本區學校水平也不差,Christine中學畢業照樣入中大。
她和丈夫阿瀚在大學相識,兩人都有碩士學位,婚後在父母家住了一段時間。幾年前,偶然得知附近有二手公屋單位出售,他們看過之後當即決定購入,總共花了100多萬,從此開始兩口子過日子。
住在上水接近城市
阿瀚在港島上班,每天在交通上要花3小時,但這些年他們一直不捨得搬離上水。Christine說:「兩邊父母都住得近,各有一把我家鑰匙,隨時可以見面,感覺在生活上有個照應。上水對於我們來說,最大意義就是家人都在這裏。」
因為有條鐵路,他們從不覺得遠離城市,讀中學時已經到處去參加課外活動,長大之後更加感到,在住處與市區之間有一段緩衝距離是難能可貴的優點:「只要不趕時間,搭火車是一件愜意的事。從上水出九龍,看着車上的人愈來愈多,狀態漸漸進入城市的匆促;晚上回來,看着車上的人愈來愈少,心也跟着漸漸沉靜下來。感覺像一個儀式。」
如今,他們如無必要都不太去石湖墟,而寧可去市區購物。Christine平日做美容、上瑜伽課、或者需要看醫生時,都是去中環和尖沙咀。她在大學做研究,工作之餘,辦了一個「文化郊遊」的非牟利組織,定期組團參觀香港的少數族裔社區。相比之下,上水顯得文化色彩相當單調。她說:「上水是一個沒有事情發生的地方,沒有文藝活動,文化不多元,物質選擇也很少——如果想吃牛油果,未必隨時找得到,沙律菜更欠奉。難得有一間日本餐廳,門口大排長龍,但其實很難吃。」
她這一代人,搭上「教育改變階層」的末班車,又因為及時買樓,總算得以安居樂業。上水在她眼中,雖然不是一個有個性的社區,卻有她負擔得起的舒適生活。
「畢竟這裏離內地太近」
請Christine帶我們去一個上水對她十分有意義的地方,沒想到她選擇北區公園。那個公園是她兒時每日流連之處,中學時和男生拍拖也是在那裏,留下許多回憶。公園的樣子幾乎沒有變,還能在和童年一模一樣的背景前面拍張對比照片。她是個性格活躍的女生,跳起來雙手攀上懸梯,臉上露出孩童般天真的笑容。
「將來如果生小孩,也會繼續留在上水上學嗎?」我問。
「應該不會了。現在上水的學校裏都說普通話,我在心理上還是有點兒難以接受。畢竟這裏離內地太近。」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