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睇鬼戲識掌故】嚴選盂蘭節猛片(上) 《凶榜》到《盂蘭神功》

撰文:陳銘智
出版:更新:

「盂蘭節氣魄更壯,盂蘭勝會心中不必驚慌!」
一年一度鬼門關大開,街邊少不免燭光鬼魅搖曳,衣紙灰燼翻飛。盂蘭勝會辦了那麼多年,神功戲棚其實演甚麼?難不成要親身上到神功戲棚看戲?咁又唔使,我們誠意為你嚴選盂蘭節鬼片名單,睇鬼片,認識盂蘭風俗,更可以了解電影劇情背後隱藏的社區歷史變遷。
將鬼片當作教育電視咁睇,感覺係咪無咁寒呢?

獨立電影,講盂蘭,更講人的故事。(《七月燒衣》截圖)

1.《七月燒衣》(蔡嘉儀/2016)

「王志華的舅父李濠生在20歲那年的一個盂蘭節晚上無故失蹤。街坊對失蹤事件眾說紛紜,家人苦等15年後,舅父突然回家,但自此變得孤僻獨處,神經兮兮。對失蹤一事,他守口如瓶,旁人也不敢過問。從此這故事便有如盂蘭鬼故傳說,一年總會被提起一次......」

獨立導演蔡嘉儀由人的故事入手,拍出盂蘭節靈幻小品。無端而來,無端而去的人,就像燒衣火光照亮不到的暗處,充滿詭異想像。

《七月燒衣》是澳門文化中心的委約短片,片長20分鐘,今年5月在澳門放映,未來會於10月再在澳門放映,香港觀眾則要到明年1月,才會在香港獨立電影節中有機會觀賞。

每年盂蘭節,大批長者排隊領取平安米,為一時熱話。(《平安米》截圖)

2.《平安米》(張虹/2002)

每年盂蘭節,長者爭先恐後輪候「平安米」,曾經成為公眾關注的社會現象。獨立紀錄片導演張虹以此為題材,拍攝《平安米》,紀錄2002年9月3日在慈雲山球場舉行的一次盂蘭節派米活動,暴露過程中的混亂及危險情況。當日有8200人輪米,有些長者早在凌晨4時已到場,而派米至傍晚6時才結束。

《平安米》獲第8屆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公開組金獎及大獎,警方也安排派米團體觀看此片,要求改善派米方式。

《盂蘭神功》為張家輝首套自導自演的作品。(網上圖片)

3. 《盂蘭神功》(張家輝/2014)

張家輝首次自導自演,以盂蘭節神功戲為背景。張家輝飾演的男主角宗華,外行人頂替粵劇戲班,期間發生一連串可怕鬼事,陰魂作祟,神功戲舞台上下鬼影幢幢。祭鬼的神功戲一向予人神秘而陰森的感覺,張家輝成功活化傳統,帶來新式驚嚇感受。

同樣是獨立電影,《福伯》講述殮房聽差面對屍體的日常。(網上圖片)

4. 《福伯》(黃精甫/2003)

「福伯」是殮房聽差的俗稱,由此可知電影的主題,但為什麼聽差要稱作「福伯」?

1946年,港島西區殮房啟用,首名被聘請的殮房聽差,名叫葉福,負責搬運屍體、清理屍格、安排家屬認領遺體、縫合屍體等等。

葉福為人認真、盡責專業,不介意厭惡的工作。他經驗豐富,甚至能夠替警員做抽取屍體指紋、搜尋遺物的程序,所以被稱為「香港屍王」,深受同行敬重,1981年獲港督麥理浩頒授英帝國勳章。

記者去年參加城西關注組的鬼故導賞團時,曾經聽過一段關於葉福的故事。數十年前,葉福接收一名小女孩遺體,其時殮房太多屍體,屍格已滿,他唯有將遺體放在地上。夤夜時份,葉福聽到殮房傳來小孩哭聲,入內一看,那小女孩竟然復生,坐在地上哭泣,後來幾番詢問,才知道那個女孩沒有死,因為醫生誤判,故被運到殮房。

《凶榜》一度被認為是最驚嚇的港產片。(網上圖片)

5. 《凶榜》(余允抗/1981)

新浪潮導演余允抗拍出了曾被譽為香港最恐怖的鬼片,《凶榜》不但見到當年紅極一時的外國鬼片《驅魔人》、《魔鬼怪嬰》等影子,又有港式茅山法術,人鬼鬥法,片中猛鬼出籠,所有角色無不遇害,相信當年嚇破不少觀眾的膽。

值得留意的是,片中主角秦祥林與妻子余綺霞居住在上環第三街的餘樂里,2007年被市建局納入重建項目,將會活化成公共休憩空間。實在沒料到,一套鬼片都可以成為社區歷史變遷的憑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