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遊行】急救員分勇武、執人、補位三梯隊 救援戰術大解構
反修訂《逃犯條例》浪潮達逾一個月,示威各區遍地開花。不但示威者的抗爭手法變化多端,就連急救員的拯救策略不斷「進化」。自發組織的急救隊成員阿明(化名)經歷五年前的雨傘運動,以及今次反修例的多場社運的救援工作,由以往定點急救站和巡邏,到因應「食雞」網上遊戲流行,「發明隨地手執急救包」,又因地理位置和戰況改變裝備和戰略,如「沙田之戰」就用上「步兵流動補給站」,向前線示威者分發急救用品,以減少傷亡機會。
不再死守戰 部分救護員有受軍訓
「一切的戰略演變都是靠港人獅子山下打不死的精神」。不便露面的阿明(化名)為自發組織的急救隊成員之一,他稱港人吸收了五年前的雨傘運動的經驗後,開始進化一套抗爭策略,「不再死守戰線,而是按局勢與時並進,改變攻勢」。
阿明透露,現時自發參與反修例社運的急救隊成員,不少曾是「和平佔中急救團隊」成員,固定成員約有40至50人,透過社交平台自發組成,透露當中不少是醫護人員、公務員和紀律部隊,均有急救專業資格,部分更有無國界醫生和軍事訓練經驗,擔當顧問角色,為戰略加入不少新元素。相對於一般救護員受制於政府工作守則,須接到報警求助才能奉召,而急救隊員的救援工作更為機動,可自發在抗爭運動主動拯救,「全民皆兵」救人。
阿明續稱,一般而言,急救隊會以約8至10人為一小隊,分派不同崗位,包括大台負責統籌和分配物資、哨兵負責「睇水」(把風)和通知傷者位置,以及攝影隊跟隨拍攝救援過程,以保障急救隊成員的權益。
至於主要前線的急救隊則分為A、B、C三隊,三隊互相輪替。A隊俗稱「勇武FIRST AID」,為最具經驗和「最打得」的成員,一方面組成人鏈保護示威者,另一方面遇上事故第一時間救走傷者;B隊負責「執人」作初步治療;C隊則後備補位;另有俗稱「遊牧民族」的巡邏隊負責拯救突發事故個案。另自備車輛運送物資,和將嚴重傷者送往醫院救治。
阿明表示,在示威行動前,急救隊都會事前「踩線」,了解地理位置、示威路線和戰況,以便用最快的速度救人和運用急救物資。以「沙田戰役」為例,由於示威範圍較金鐘少,走動空間和距離亦較少,故由取向以「流動步兵策略」,增加前線急救員人數,提升援救機會。
早前記者曾報道,在6月21日示威者將行動升級包圍政總,急救隊亦為行動作相應部署,在立法會附近一帶放置約1000包急救包,當中內藏生理鹽水和「洗眼水」等,仿傚「食雞」(「絕地求生」)網上遊戲,讓示威者在發生衝突時能隨時「食雞包」清理傷口。阿明稱,有關想法緣於固定急救站始終有限制,要傷者及時獲救,除了靠「人鏈運送物資」,最理想當然是提升市民急救意識,如遊戲中「隨時隨地補給補血」。
不過,他笑言「隨地急救包」亦有所限制,透露當日不少人誤以為失物將急救包送回物資站和急救站,故後來他們又再改良戰略。而沙田示威中,他們要求最前線急救員盡量「輕裝」上陣,每人帶上十多包急救包,分發予前線示威者。
但在兵荒馬亂的情況,急救隊如何辨識隊友和指令呢?阿明稱,他們除了有統一顏色和「十字」標記裝束,亦會有一套暗語,打比方如「這邊有涼茶(急救隊),那邊有菊花茶(傷者)」。
為顧及自身安全,又減少惹來恐慌,阿明稱,急救隊除非遇上嚴重武力情況下,都減少使用「豬嘴」(防毒面罩),改以內藏濕紙巾的口罩代替。而部分前線人員都會自備「野戰避彈衣」,或在身上墊膠板,「很多人以為急救員不會受傷,但我們經常被誤當示威者而受襲,故防護裝備不可或缺,盼望大家都「零被捕,零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