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融學習】照顧不同學習需要 鼓勵多元教育
一間學校一個班房內,未必每個學生都有相同國籍、語言、能力。讓每個學生擁有平等的學習機會,是教育的重要宗旨。為照顧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香港賽馬會捐助和策動推出多個項目推動多元教育,包括賽馬會「友趣學中文」計劃、賽馬會「校本多元」計劃及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其中「友趣學中文」計劃,旨在提升非華語幼童的中文能力,令他們可以盡早融入香港社會。
「友趣學中文」幫助學生融入學習
南亞裔學童Ruby今年就讀K2,從前只懂烏都語的她,過往未能全情投入學習。梁凱欣是Ruby的班主任,Ruby讀K1時,全班只有三個華語學生,上堂時的情況她仍十分深刻:「我用中文講故事,他們不停講烏都語,大家完全不明白對方,我當時經驗尚淺,氣餒得想哭。」計劃的其中一個合作夥伴香港大學,每星期兩至三次派課程發展主任到幼稚園協助備課及建議教材,梁老師指此舉幫助Ruby中文不斷進步,「以一些生活例子,例如不同民族的食物作教材,或以遊戲方式教導他們。」經過一年教導,Ruby現在已經可以中文口語及書面語講故事,亦更加享受學習。Ruby的母親亦受女兒感染,來港六年後終於開始學習中文,投身義工及跨文化活動,希望鼓勵更多少數族裔家長參與活動。
「校本多元」計劃推行適異教學法
馬會近年亦與社區夥伴合作,推行針對不同教與學需要的項目,為不同國籍、語言、能力的學生,提供多元學習環境。香港紅卍字會大埔卍慈中學是其中一個「校本多元」計劃的實驗學校,龔柏麟老師聯同「課堂學習支援助理」司徒禎老師在班內推行適異教學法。這個教學法的重點是因材施教,以能力將學生分組,學習能力較高的A組使用具挑戰性的版本;學習能力較遜色及專注力較低的B組,可使用圖像較多的教材;被評定有特殊學習需要的C組,則可使用平板電腦。「為更仔細掌握學生的進度,計劃協助學校建立『學生資料管理系統』,將學生的功課、默書、考試答題卷、得獎作品等數碼化,令老師可有系統地翻查紀錄及跟進。」
一班分為三組,龔老師需要與司徒老師通力合作,司徒老師會帶領C組同學進行小班教學,令學生不會因跟不上而放棄,學習能力較高的同學較快完成工作紙,亦可找司徒老師做「挑戰版」,獲取「學霸卷」換獎品。課堂學習氣氛變得更愉快,學習進度亦顯著改善。
賽馬會社群日
今年「香港賽馬會社群日」主題是「共融學習‧多元教育」,當日(5月18日)邀請了二百多位慈善及社區團體代表到沙田馬場,答謝他們與馬會多年合作。馬會主席周永健博士介紹三個支援不同教育需要的慈善項目,包括賽馬會「友趣學中文」計劃、賽馬會「校本多元」計劃及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推廣共融學習及多元教育。
三個創新的教育慈善項目
賽馬會「友趣學中文」計劃
- 旨在提升非華語幼稚園學生的中文能力,讓他們順利銜接小學生活,盡早融入社會
- 採用家庭、社區、學校三方協作的模式,設計分層教材,並推行「文化回應」教學法,運用不同的文化特色作橋樑,提升學習興趣
- 舉辦家庭支援計劃及跨文化學習活動等,推廣社會共融
- 已於20間網絡學校推行,並培訓200多名幼兒教育工作者,超過900名非華語幼兒學生及家長受惠
賽馬會「校本多元」計劃
- 旨在提升中小學教師的能力,處理不同的學習需要
- 設立學生資料管理系統、制定適異教學方法及策略,以及提供課堂支援
- 預計惠及來自143間學校約5,400位學生,以及培訓28位課堂學習支援助理
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
- 旨在幫助日漸增多、就讀主流中小學的自閉症學生
- 透過校本培訓,提升老師、家長、學校及社福機構專才的能力
- 舉辦家長和公眾教育活動
- 現正服務500多間主流中小學及超過6,000名自閉症學童,佔全港主流學校中的自閉症學童總數約三分之二
香港賽馬會社群日2019
「社群日」頒發的獎盃有一百六十多年歷史,於一八五二年的「黃泥涌錦標」首次頒發予賽事冠軍,獎盃後來飄洋過海到南美,直至二零零三年由已故銀器收藏家雷剛先生買下,並把獎盃慷慨捐贈予馬會,表揚其對社會的貢獻。馬會其後創辦「社群日」及「社群盃」,紀念雷剛先生不求回報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