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世武館】衝上河南學藝 陳氏太極港傳人掌獨門秘技「忽雷架」
在上環商業大樓一隅,門外與別的辦公室無異,其實是陳氏太極拳的第二十代傳人周展程的武館。
不像其他武館,這裡沒有太多「架生」,牆上只有「傳承」的標誌、麒麟頭以及一幅字畫。
出生自武術世家,周展程的父親為江西竹林寺傳人,精通螳螂拳,周自小受父親影響,醉心武術,更於17歲鑽研太極,到河南陳家溝拜師,學習正宗太極拳。「我學功夫是為繼承;但現在人們主要想健身,功夫只為興趣。」
攝影:柯詠敏
周展程示範太極拳時,全身抖動不斷,這是陳氏太極拳獨有的忽雷架——由陳家溝第十五宗師陳清平所傳,根據陰陽、八卦、開合、順逆之理,結合陳氏太極拳的「大架」、「小架」以及「二路炮拳」中的實用動作,後人稱為「忽雷架」。
回溯學武的起點,周展程自言小時候性格暴燥,父親深怕他恃強,當時只著他練習馬步,及一些基本招式,「他叫我在電視劇的武俠片學,我就知道唔對路。」周展程笑說。長大後,父親正式向他傳授招數。他憶述,中學時期讀日本漫畫《拳兒》,看到漫畫人物耍出陳氏太極拳,形象威武,內容更提到河南陳家溝為太極發源地,就一心希望到當地拜師。
沉迷武術漫畫 尋太極之源
1997年,周展程師父先於香港跟隨孫式太極拳的老師學習;於1998 年開始學習陳式太極拳,五年後在河南參加比賽時,巧遇師傅陳慶雷的女兒,繼而上門拜師,。「那時剛下旅遊巴,就看到外頭有位女生正表演太極,最尾發勁好厲害,就知道她是我要找的人。」
周展程成為陳慶雷的入室大弟子,當時每年到河南約三次,每次留十四天。回想起那段練武的日子,他嘴角不禁上揚。「要凌晨起床,跟住就開始練功,食完飯之後再練。」兩年後,周展程師父更特意再到陳家溝跟師傅閉關練習兩個月深造,「一點都不覺得累,因為練拳有很多東西要拆解,若不是熱愛,就不會拆十多小時——功夫是我生命的主軸。」
「功夫在這個社會已經沒用。」
七至八年來,周展程每天花上八至十小時苦練太極,但亦沒有忘記自身的家族拳法,後來更跟隨父親學習螳螂拳。他憶起,小時候並不知道父親是武林高手,只是從生活細節中看得出他懂功夫。「爸爸好少提起以前的事,以前功夫是用來保護屋企,並不會四處炫耀。」有次,家人買了一袋合桃回家,當親戚找尋夾子時,爸爸已徒手剝開合桃,「有晚我們一齊躺在地上,他的手就黏著我,我想逆時針方向擺脫他,那時候就知道爸爸識功夫。」
於周眼中,父親寡言但穩重可靠,以家庭為重心,當他得知兒子希望以功夫為終身職業時,無不感到擔憂:「因為他覺得現在社會不再需要功夫——以前那個年代,功夫實際來保護家人。」
2012年,周展程於上環成立陳氏太極拳香港總會,教授太極至今已有18年,他坦言十分享受教學的過程,「因為學是一回事,教又是另一種學習。」觀察學生特質、精準點出問題等技巧均沒有師傅教授,這全都靠周展程思考及經驗所得,「我會去想怎樣令學生較易明白,除了記得拳法之餘,還希望他們了解太極的精神。」
太極不應為慢而慢
然而,太極於普羅大眾眼中,仍停留於長者運動,甚或是「一個西瓜切成兩邊」的口訣,周展程師父認為坊間有些太極拳為慢而慢,「太極中有句說話『快不可以錯亂,慢不可以痴呆』,但現在那些真的會呆掉了。」他解釋,練習太極拳時,腦袋可跟著思考招式,防止老人痴呆。「但如果做得太慢,可能反而會加快痴呆。」周展程師父打趣說。
學習太極逾二十年,周展程師父早已視太極為終身事業。除了因為熱愛武術外,他說太極為他帶來很多東西:「專注力、耐性,以及開闊社交圈子。」周展程師父現開班教授太極拳外,還會與不同國際機構合作,將正宗太極傳至世界。
【第一屆武博】眼界.決定境界!5月3至5日在九展舉行的第一屆香港武術及搏擊運動博覽(武博),活動包括解構武術電影的光影武林隧道、有趣好玩的武館街遊戲,以及超過100個體驗班,讓市民、初學者或武術專家,透過這個多元化體驗型博覽會,從武博擴闊眼界、提升境界! 按此立即購票(立即購票 Link :https://bit.ly/2WZD1qR) 按此瀏覽武博專頁(武博專頁 Link :https://hk01.app.link/ymA7UrZiq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