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休憩用地難求 團體倡放寬用途:籃球場不只可以打籃球

撰文:柯詠敏
出版:更新:

思匯政策研究所 (下稱:思匯)日前 (24日) 發表有關市民使用休憩用地的報告,報告顯示,約有八成五香港居民每月最少一次前往休憩用地,當中九成七受訪的休憩用地使用者,會經常前往居所附近的休憩用地。調查亦發現,近半受訪者希望在大部分休憩用地,能進行最少一項康文署禁止的活動。
現時《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的人均休憩空間標準僅有2平方米,遠低於其他亞洲城市。思匯行政總裁張智媛稱:「規劃休憩用地不是數字遊戲,政府應回應市民需要。」

(資料圖片)

思匯於今年1月至2月,訪問全港18區共3,604名市民(平均每區200人) ,了解他們對休憩用地質素的意見。調查發現,有97% 受訪者的經常前往居所附近的休憩用地,另外有15%會前往工作場所或學校附近的休憩用地。

調查亦訪問了居民對各區的休憩設施的滿意度,灣仔及油尖旺受訪居民對區內休憩用地質素滿意度最低,沙田及南區的則為最高,當中南區受訪居民享用海濱設施次數更冠絕全港,約一半人最少每月前往海濱一次。

此外,調查報告顯示不同年齡群組喜歡不同類型的休憩用地,例如長者最常前往小型遊樂場、公屋共邨休憩用地,而16至29歲年輕人則喜歡前往體育設施及購物商場。然而,思匯高級研究員黎文燕稱,曾有參與聚焦小組(focus group)的年輕人反映,他們的經濟能力有限,並不希望經常於商場聚會,反而希望區內能夠有多些草地。

調查報告顯示年青人希望區內能有多些草地供人休憩。(資料圖片)

報告亦了解各年齡群最希望出現的三種休憩設施,16至49歲的受訪者最希望區內有草地、綜合單車及緩跑徑、能坐下聊天的地方以及遮蔭棚﹔而60歲以上的長者則希望增設遮蔭棚。黎文燕建議,政府應回應市民需要,增加草地及擴建綜合單車及緩跑徑。「現時休憩地方的長椅設計不便市民交談,希望政府能有些創新的設計。」

市區有不少「口袋公園」(pocket garden),但環境及設施的質素參差,思匯建議政府應盡快改善。(資料圖片)

促善用1000公頃閒置土地

2002年,香港政府訂立人均2平方米休憩空間標準,黎文燕指標準早已過時,現時市區人口每人平均有2.7至2.8平方米的休憩用地,但仍遠低於其他亞洲城市如東京、首爾。黎文燕稱:「現有約2,000公頃為休憩用地,政府的『OZP』(分區計劃大綱圖)中,仍有1,116公頃的土地已劃為休憩空間,但至今仍未發展成公園或單車徑等休憩設施。我們估計若政府能善用這些土地的話,人均休憩用地面積可增加至3.9平方米。」

思匯行政總裁張智媛認為,現時的《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僅按休憩用地的大小及服務範圍劃分,並無考慮人口區內年齡分佈以及對個別休憩用地類別的需求;《遊樂場地規例》則嚴格限制市民在休憩用地的活動,例如放風箏、踏單車、溜狗等。黎文燕補充,僅有17% 的受訪者每個月使用一次或以上使用康文署轄下的戶外體育設施,較小型休憩處及公屋休憩用地的使用率為低,她建議政府管理場地設施時應具有彈性,不應局限單一場地用途。「現時籃球場只可以打籃球,但當場地空置的時候,是否可以讓市民做其他活動呢? 」黎文燕說。

現時康文署豁下公園禁止溜狗,但有受訪者希望能放寬限制。(資料圖片)

受訪市民盼康文署管理更具彈性

現時,康文署轄下的公園或其他休憩用地均會禁止各類型的活動,如騎單車、球類運動等。然而,是次調查發現,有48% 受訪者希望在大部分休憩用地,能進行最少一項現時禁止的活動,當中有23% 希望遛狗。張智媛認為,政府可先設置試點,放寬活動的限制,例如在特定範圍內鼓勵市民玩飛碟,同時亦可按時段訂立規則,允許市民在休憩用地內遛狗等。「我們希望政府設計休憩用地時,能夠讓社區參與討論;因為這不是數字遊戲,我們希望居民能夠擁有高質素的休憩用地。政府應改善現時的設施,更便利居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