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一遇大旱】香港乾旱破歷年記錄 浪費食水曾要罰錢坐監?

撰文:黃妍萍
出版:更新:

今年忽逢天旱,乾旱程度打破1963年記錄。當年香港面臨制水,港人隨即發揮百分百的民間智慧,用各種桶改裝成水桶,又爬下井「等水」,今天如果香港再缺水,又可如何自救?

粉嶺流水響水塘乾旱見底。(資料圖片/魯嘉裕攝)

制水近1年 水桶堆至2層樓高

今年香港沒有梅雨季,5月以來更連續8天錄得最高氣溫超過33度,平了1963年的記錄,而且連續13天未有下雨。天文台預計這種天氣要到6月3日才結束。現時全港水塘總水量少於3.57億立方米,佔總容量60.87%,比去年少逾10%。

對上一次如此乾旱的1963年,經歷了一次嚴重制水:5月2日起每日供水3小時,16日起改為每兩日供水4小時,6月進一步制水,每4天供水一次,每次4小時,制水措施至一年後颱風帶來暴雨才取消。

限時供水導致人人同時開水喉,水壓減弱,高層居民要等下層關水喉才有水流出,衍生了「樓下閂水喉」這句經典的生活/電影對白,亦造就了水桶奇陣——除了輪候食水時水桶排滿街,當年水桶短缺,市民用各式的油桶、染料桶、火水罐改裝成水桶,據長春社出版的《點滴皆辛苦——六十年代香港制水故事》,有人買來食油桶,將食油倒出後,鋸走頂部再磨平邊緣,加上四方木,就成了水桶。當年新界出現不少水桶改裝工場,深水埗南昌街空地的水桶成品更堆至二樓高度。

「(水)是頭等大事,為了提水,可以請假不上學不上班。」長春社出版的小書中有市民如此憶述。(政府新聞處)

曾籲男剃頭、女剪短髮、不穿白衫慳水

在鄉村,有住在鄉村的小女孩,要順着鐵梯爬到井底取水:「我蹲在地底,等地下滲出少許水,再舀到水桶裏……我只記得等了很久才滲出一點點,還帶有泥沙。」書中的村民憶述道。此外,還有漁船駛到離島尋找溪流和瀑布。

當年有福利會呼籲男生剃光頭、女生剪短髮以減少洗頭用水,報章上亦刊出拔萃男校主張不穿白色衣服的新聞,讓人省下洗去汗漬的水。廿九區街坊福利會更聯合舉辦「慳水」徵文比賽,當時參賽者只需填上「慳水」二字,就能寄至主辦單位,打破了最短中文郵寄地址的世界紀錄。另外,當年教育司署亦設標語比賽,冠軍作品為「無時點滴貴,有時莫盡洗」,道盡慳水之心。

1963年教育司署所辦標語比賽得獎作
冠軍:無時點滴貴,有時莫盡洗。
亞軍:天旱無雨,慳水為先。
季軍:珍惜水一滴,大家有水食。
(資料來源:「東江水供港 50 周年」巡迴展覽宣傳單張)

+2

浪費食水可判監 日日有人被拘捕

政府亦實行各種措施,如關閉公共球場浴室及公共游泳池,據水務署資料,當年政府更立法禁止浪費食水,輕犯者罰款數百至數千元,終止供水,嚴重者可被判入獄。1963至1964年間,差不多每天都有人因違例而被拘捕。

1963年政府省水措施:
海事處停止向外來船艦提供或出售食水
醫院宣布暫緩慢性疾病外科手術
於行人路旁增設塑膠水管,用以運送海水救火
就浪費食水制定條例

缺水不止造成生活不便,更有不法建造商以海水混合混凝土,建成結構不穩的「鹹水樓」;另還有騙子出沒,向餐廳茶樓表示只要付出2,000元食水就會不斷,以當年薪金水平計算,2,000元相等於一個家庭一年的收入。水最終當然沒有不絕地供應,根據港九工會聯合會估計,共有19個行業減產或停產,包括製衣業、農業,另有20萬名工人遭減薪。酷熱天氣加上缺水更導致疾病蔓延,1963年6月28日,香港出現第一宗霍亂個案,至年底共錄得115宗。

制水的日子有許多故事。(《點滴皆辛苦——六十年代香港制水故事》截圖)

水塘、郊野公園均成水資源最後堡壘

後來港府安排了10艘油輪從珠江運載食水到港,商船亦提供了不少用水給香港,1963至1964年間,共有1,680萬加侖(76,340立方米)食水經訪港船隻運到。政府另一方面又重開水井,尋覓水源。至一年後颱風帶來暴雨,供水始恢復正常。

最近土地供應專責小組進行諮詢,其中一個選擇是填平水塘提供發展用地,如今天旱再臨,更見水塘的不可或缺。另一方面,香港大部分集水區位於香港郊野公園範圍,如果發展郊野公園,亦會進一步破壞香港的水資源。今年天旱,或者正正提醒了活在石屎森林的港人,人類存亡始終和大自然分不開。

萬宜水庫水位亦下降。(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