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后誕遙望400年水底古村 萬宜水庫下的爛泥灣村安置史

撰文:袁智仁
出版:更新:

糧船灣的天后誕,儀式盛大。吸引西貢的村落參與,是地區最大型的節慶之一。當中參與的村莊,有爛泥灣村,後改名做萬宜村,一條沉在萬宜水庫水底的400年客家古村。
村雖沒,人猶在,每年天后誕,村民重聚,重溫昔日之鄉情。

久違而旅居海外的爛泥灣村民,難得聚首一堂。(Ivan Wong攝)

出錢出力的天后誕

爛泥灣村跟糧船灣一山之隔,村民坐在往天后誕的遊船,遙望萬宜水庫,「這是西壩,村子沉在裏面」。

今年,過百位昔日的村民參與天后節慶,包下三艘船,浩浩蕩蕩捧着花炮從西貢出發到糧船灣。每年他們都會抽花炮,上年運氣好,抽中八門的花炮,村民都十分高興,相信天后娘娘保祐平安。早上,一行人從保險箱取出真金放天后神像上。如果有村民添丁,也在花炮掛上生薑和紅雞蛋作賀,並邀請二隻麒麟作伴,帶領天后出巡。

 

村民眼中重要的花炮。(袁智仁攝)

43年前的妥善遷村

定居在英國的村民鄒生,每逢糧船灣的天后誕都一家人回港參與。他出世在爛泥灣村(後改萬宜村),今天已沉在萬宜水庫的水底,萬宜水庫亦是得名自該村。英國殖民時,拆村安排妥當,學校、廟宇、田地和屋宇都有補償,名稱其實「樓換樓,校換校」,1965年規劃到1973年離村,用上8年,不會突襲封村,田地不保。

爛泥灣村不復存在,但村民在西貢重新生活,政府安置他們在多幢五層大廈,在市內重建萬宜灣鄉立學校,也在木棉山興建祠堂,生活較易適應。1970年代,生活艱苦,不少村民選擇在歐洲謀生,搬往英國和荷蘭。鄒生也有英國安居樂業,經營中餐館,7位的兒女都落戶英倫,心思還在香港。

(Ivan Wong攝)
漁民關係良好,互相幫助。(Ivan Wong攝)
街坊展示當年的遷村新聞。(袁智仁攝)

快樂的童年

鄒生懷念兒時生活,務農為業。小時為看神功戲,從爛泥灣村攀山,跑到糧船灣的北丫村,1.5小時,毫不覺累。好動的他愛捉魚,晚上拿着大火燈,等水退時,拿着魚叉捉魚。村民也會採摘珊瑚,燒成石灰建屋,西貢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是自給自足的農村風光。

早前,政府打算拓闊西貢馬路,拆掉搬村的紀念牌坊,村民群起反對,官方不了了之。

2006年,爾冬陞在港台拍攝《水中的故鄉》,紀錄在水底的爛泥灣村,片段可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