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像獎電影場景】提名電影《點對點》導演:以保留社區的心去拍

撰文:來稿
出版:更新:

電影可以說是一門剪接的藝術。黃浩然想起以前看的港產片,經常「駁景」,不理會真實的地理連貫性,場景往往服務劇情或方便製作。「駁景」的意思,是拍一場飛車追逐戲,可能上一鏡頭在灣仔的舊街窄巷穿插,下一鏡頭已在九龍灣的公路飛馳,甚至追到粉嶺,再突然接駁到灣仔的場景。他說得起勁,只因為以港島人的身份出發,他一定「柴台」,「觀眾住那個地方,實會認到。既然有現場收音,想盡量追求實感,就唔好當香港人傻,認不到自己住的地方。」
他續說:「我想故事建基於某幾個地區,角色住哪裏,在哪裏工作。每個地區有其過去,建基一個社區來拍,較易拿捏感覺。如果我想拍這個地方,我會盡力發掘可用的場景,每一條街、每一條後巷都用盡。」
文:陳銘智

編按:金像獎2018即將舉行。場景是電影中重要的一環,除了配合劇情進展,還能記下當時當刻的社區面貌。正如1999年杜琪峯執導的《鎗火》(The Mission),在荃灣廣場取景,意外將荃灣廣場昔日的噴水池「保留」下來。電影利用水池兩旁的扶水電梯,以及水池前,一圓一方的柱,展現空間縱深,帶出雙方鎗手對峙,極端動靜的緊張感。
電影中的香港是怎樣的?01社區專題的【社區電影場景】系列,訪問了兩個能捕捉「真實社區」的導演,聽聽他們如何理解電影與社區的關係。另外,本系列亦會訪問「社區院線」的搞手,了解社區放映的成果與困難。

也許很多人以為,拍電影就必然拉扯出港產片生存出路的思考。2003年,中港兩地政府簽訂「CEPA」(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港產片再無引進配額限制。北上拍片,是不少本地電影人的趨勢。最近動作片明星成龍便認為,只有中國電影,沒有香港電影。於是,在合拍片大潮下,近幾年如《打擂台》、《狂舞派》、《志明與春嬌》等港產片,屢被視為本地電影的復甦。

做導演沒酬勞

至於黃浩然,大概不少人會以為是在「公仔箱」演戲的那位。他其實是70後香港人,93年演藝學院畢業。95年在徐克的劇組工作,因為電影《刀》,認識了陳豪。多年後,43歲的他找陳豪出演其處男作《點對點》。現時他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講師,也是一位不走「正途」的導演。

從《點對點》到今年即將推出的新作《逆向誘拐》,黃浩然自言走一條「半商業半獨立」的電影路。一般港產片由投資人或老闆出錢開戲,導演、編劇某程度上要顧及投資方的意見。而黃浩然選擇向圈內、外朋友籌錢,拍好後,與商業電影發行公司合作宣傳。由始至終,他和身兼監製的太太都沒有酬勞。「我和太太都各有正職,所以拍電影付出的是時間,拍來不是為了賺更多錢,或者為了謀生。」

他說,這種方式在香港是較為罕有,但堅持的原因很簡單。「其實北上拍片只是一種選擇,別人拍合拍片,我不會反對。對我而言,目前自己拍的電影,是我想做的、也是我能力所及的事。」

電影情節為成長記憶:1972年大丸煤氣爆炸

1972年銅鑼灣大丸百貨煤氣爆炸,一名消防員和一名女收銀員死亡。那收銀員是黃浩然的姑姐。「真係整定。後來家人對我說,姑姐那天本來放假。只是經過大丸時,幫同事頂檔一陣。」《點對點》的主角黃雪聰,則被安排多年後重遇姑姐的那個同事。(電影截圖)
+15

約導演黃浩然訪問,緣於2014年,43歲的他推出處男作,劇情長片《點對點》。故事說陳豪飾演的主角黃雪聰,在各區港鐵站塗上點點圖,重現銅鑼灣大丸百貨、美孚荔園等消失的舊時風景。情節並非完全虛構,部份角色和情節源於黃浩然的成長記憶。他爺爺是灣仔藍屋「聯興酒莊」的老闆,7、8歲前,他們一家住在藍屋金石樓。以前聖雅閣福群會中心的方向,有座小山丘,童年時他看工人和工程車,出出入入,山丘逐漸填平。他頓了頓說,這畫面很像阿巴斯·基阿魯斯塔米的電影《櫻桃的滋味》,有人緩緩走上山的那幕。

1972年銅鑼灣大丸百貨煤氣爆炸,一名消防員和一名女收銀員死亡。那收銀員是黃浩然的姑姐。「真係整定。後來家人對我說,姑姐那天本來放假。只是經過大丸時,幫同事頂檔一陣。」《點對點》的主角黃雪聰,則被安排多年後重遇姑姐的那個同事,那便是電影的虛構一面了。

藍屋今天得以保留,聯興酒莊的牌匾,收藏在「香港故事館」內。大丸百貨則於1998年結束香港業務,只餘下糖街一帶的小巴水牌「大丸」,及乘客那聲「大丸有落」,作為另類紀念。1977年,黃浩然的爺爺結束酒莊生意,他曾經在大坑、邊寧頓街、置富花園住過。對於港島,他不可能沒有深厚感情和記憶。「香港人的故事,就是香港故事。」他說。

他爺爺是灣仔藍屋「聯興酒莊」的老闆,7、8歲前,他們一家住在藍屋金石樓。(電影截圖)

導演眼中環的最佳拍攝場景是...

他即將於今年推出的作品《逆向誘拐》,由邵仲衡、吳肇軒和蘇麗珊擔演。電影改編同名推理小說,將故事搬來香港上演,場景選取上,處處見心思。訪問當天,他約我們在中環己連拿利的行人隧道見面。電影中,邵仲衡飾演的角色曾走過此處。「其實那隧道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行人隧道,建於1967年。」這隧道同樣連結了他讀高主教書院的中學歲月。

《逆向誘拐》是移民加拿大、港人作家文善的推理小說。寫一場另類綁架案——綁架一份商業機密。從多倫多場景移植到中環,不少導演可能選擇中環蘭桂坊以下,向海的甲級寫字樓。但黃浩然往半山走,把目光放到古蹟建築之間冒起的商廈,較少人拍過,而且十分寧靜。他說,嚴格來說,蘭桂坊以上的甲級寫字樓只有兩間。其中,中央廣場於2001年落成,鄰近藝穗會(一級歷史建築)及舊中區警署(法定古蹟)。「看小說時,感到作者其中一個探討的命題是世代之爭。而這裏建築新舊交融,正好用不少空鏡頭,作為象徵。另一個原因是,我中學讀高主教書院,很熟悉這一帶。」

《逆向誘拐》成本689萬

穿過香港歷史最悠久的行人隧道,走上石級,是己連拿利和堅道交匯處。黃浩然指住堅道方向,小學及中學總共14年時間,他都在高主教書院度過。他經常在大坑乘搭23A循環線巴士上學。巴士經西摩道轉入羅便臣道,才到高主教書院。小學時,他到書院近羅便臣道的出口候車,總發現巴士剛好離站。他隨即掉頭跑下山方向,依次穿過接駁羅便臣道和堅道的樓梯、己連拿利隧道、藝穗會,跑到雪廠街追回巴士。讀高中時,試過一時貪玩打爛課室玻璃,大伙衝下山找玻璃鏡舖「補鑊」。上山下山,原來是每個高主教書院學生的日常。

原先他為邵仲衡構想過一場捉賊戲,完全按照他兒時追巴士的記憶。當賊人上車那刻,用航拍機拉闊景觀,同步看到邵仲衡抄捷徑和巴士行駛,直到藝穗會前才拉近鏡頭。不過礙於成本問題,最後沒有實現。他補充,《逆向誘拐》成本689萬,隨即一笑:「不是故意的。」

他即將於今年推出的作品《逆向誘拐》,由邵仲衡、吳肇軒和蘇麗珊擔演。電影改編同名推理小說,將故事搬來香港上演。(《逆向誘拐》電影截圖)
+2

用電影保留社區面貌

拍出一個城市的面貌和狀態,最好的證明,莫過於觀眾反應。有不少外國觀眾在網上串流影片平台觀看《點對點》後,都好奇戲中呈現的維多利亞城界石碑。甚至有個芬蘭豎琴演奏家因演出來到香港,聯絡電影的Facebook專頁,黃浩然竟帶演奏家到堅尼地城看界石碑。

這個主題延續到他的新作之中。2017年,政府決定在九龍灣重置郵政總局,不擬保留中環原址。民間團體認為1976年落成的中環郵政總局是富有特色的現代主義建築,爭取保留。而永和號被市建局收購業權,本來只保留外牆,因民間意見而在去年決定全幢保留。同年6月,古諮會將永和號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電影的角色都因綁架案,被警方隔離於一座威靈頓街、嘉咸街交界的服務式住宅。那正正面對「永和號」,一座擁有逾130年歷史的唐樓。角色到陽台交談時,背對永和號。當邵仲衡的角色離開住處,到中央廣場上班。沿路拍攝,會見到蓮香樓的招牌、大館、贊善里的石牆,猶如刻劃中環的生活圈。

鏡頭說出了甚麼故事?黃浩然說,拍攝期間,這兩座建築「生死未卜」,隨時保留不到。「是抱住保留社區的心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