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族直播毛記 創另類中環景象

撰文:呂嘉麗
出版:更新:

社區最需要甚麼呢?街坊?生活?毛記?還有地方。中環人給人冷冰冰之感,但其實只要有公共空間,誰說中環人沒有社區,「中環價值」或也可重新書寫。

繼港中大戰後再一次「萬人空巷」。(江智騫攝)

昨晚中環郵政總局外天橋底下,幾百人聚集看毛記電視勁曲金曲分獎典禮。IFC摩天大樓下只有車道、沒有街舖﹑遠離民居﹑「社區」似乎離這裡甚遠,但昨晚的中環上班族卻為這入夜後人煙稀少的商業區,帶來另一個城市景象:下班族化身街坊鄰里,同笑同唱。籌辦這次公眾放映的,也是一群在中環上班的年輕人。

專業人士化身街坊鄰里

 

是次活動由拓展公共空間(HKPSI)的成員籌辦,他們是一群來自建築﹑都市研究﹑城市設計等專業的年輕人,當中不少成員是中環上班族。他們上星期二開始籌備,1月9日在Facebook建立活動專頁,本身打算在半山電梯放映,但消息傳開後,反應比預期熱烈,故轉移至「郵政總局後面塊空地(IFC 同大會堂之間)」。他們介紹這個地點的方法或顯得有點累贅,但正正反映出,本無名號的一塊地,其實藏有化身半個紅館的可能性。

有市民站到天橋上觀看,仿如紅館上的「山頂」位置。(江智騫攝)

去年11月世界盃外圍賽中港大戰,西環、美孚、深水埗、沙田、牛頭角、港大、中大、恒管均有民眾自發放映會,但地方多聚集有左鄰右舍的住宅區,令拓展公共空間的成員忽發其想:商業區的公共空間有其他可能性嗎?

香港人工時長,停留在自己居住地區的時間,一定少過上班的地區。中環﹑金鐘﹑灣仔北商業區一向這些給人冷漠形象,卻吸引到拓展公共空間的成員在這裡實驗。

「公共空間的議題可以融入生活,不只是居住的地方,你生活﹑上班的部分也可以有公共空間的議題。」

創意工作室總監陳建宏Kenneth說,「金鐘﹑中環這些商業區,屬性本身很特別,我們覺得很有趣,每個區有自己的文化背景﹑街坊生活的方式,中環人如何用空間呢?可能步伐比較快,資訊比較新,跟舊的社區如油麻地的生態完全不同。公共空間離不開人。如果一個地方突然多了公共空間,會多了居民生活的方式,而居民生活的方式又會構造公共空間的特質,互為影響。」

拓展公共空間創意工作室陳建宏(左一)﹑智庫總監單懷亮(左二)。(江智騫攝)

外傭教會香港人活用公共空間

結果,當夜聚集的市民比他們預料中多得多,觀眾離場後也沒有留下垃圾,成員們都覺得感動,Kenneth希望今次活動可以讓香港人多嘗試,尤其是天橋底。是次聚集的地方,都是外傭假日聚腳之地,Kenneth 認為外傭其實教會了香港人活用公共空間:「公共空間的議題可以融入生活,不只是居住的地方,你生活﹑上班的部分也可以有公共空間的議題。」

我們對社區的想像可能停留於街頭巷尾,小店﹑老店與貓,但很多商業區卻只有高樓大廈與車道,隨著香港的街道愈來愈少﹑行人天橋愈來愈多,遊擊式地活用公共空間,或是香港人對城市規劃最好的回應。

天橋底擠滿人後,市民索性坐在外面一齊收看,也能感受現場氣氛。(江智騫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