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龍尾灘圖輯:水裏來海裏去

撰文:吳韻菁
出版:更新:

龍尾灘的名字,近幾年傳得火紅,這裏物種豐富,今天人所共知;但在政府提出興建龍尾人工沙灘前,這個海灣從未受到關注。
攝影:關祝文

龍尾灘的「管海馬」,第一個發現這易危物種的人,是關祝文。政府決定要把這裏變成人工沙灘,9年來,他堅持每月到來點算海中生物,挑戰環評報告。當生態教育已追不上破壞的速度,關祝文擔心這裏的三百多種珍貴海洋生物,將不敵人工泳灘而被淹埋。

2007年,時任特首曾蔭權提出要將龍尾灘改建成人工沙灘,關祝文自那時起,每月都到灘上點算海中生物,挑戰環評報告。轉眼已第9年,朋友笑稱他為「灘主」。

保育人士曾提交過「生態泳池」替代方案,又曾在諮詢會上提出反對,甚至,入稟對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提出司法覆核,但工程仍未被叫停。今年3月,高等法院判環團再次敗訴,能否上訴仍然未知。

岸邊不時見到候鳥影蹤,池鷺喜在淺水中趟水行走和覓食。(吳鍾坤攝)
淺灘上有海星,加上天上的繁星,關祝文真切感受到大自然難以形容的奧妙。
去年平安夜晚上發現的管海馬幼體。要花多少心機精力,才能在黑夜中尋到這生命?
關祝文最喜歡的東方殼蛞蝓,像是來自外星的生物。
裸海牛,半透明身體上長滿橙色斑點。
七彩顏色的雜色角孔海膽幼體。香港的海岸公園亦不時會見到這種海膽。
龍尾灘的海蛞蝓品種包括10多種海兔及海牛,這橙色的小枝鰓海牛,在淺灘中爬行得非常緩慢。
「海馬會用尾勾住海龍,搭一程順風車。」關祝文說起這些小生物,似是在說一則兒童故事。
斑砂海星,通常長有7至8隻腕足。
染色蓑海牛,活像海中的一條毛蟲。
星點圓鱗鰨身體偏平,能在淺水泥灘上活動。

要是將失去龍尾灘,灘主還繼續來嗎?「不去想了。一日未動工,我都會來點算生物,這星期又發現新物種。」關祝文堅持。

「要回饋大自然」是關祝文堅持的動力。由他發現的管海馬,令遊人慕名而來。親身看見珍奇物種的興奮,令更多人加入反對興建泳灘的行列。力量集結似乎帶來一絲希望,至少,曾一度減弱鄉紳支持興建泳灘的呼聲。但人流過多又帶來另一場生態破壞。

「生態教育似乎追不上破壞的速度。」關祝文道出生態保育人士的擔心。但當海星、海兔等,屬易危級別的管海馬和三百多種海洋生物,都不能改變環評的決定。生態保育這條路是要依循原有的制度,還是開拓守護新力量?

雖然龍尾沒有大片紅樹林,但灘上亦有四種真紅樹,如圖中的「水筆仔」。
這片泥灘舉步也艱難,千萬生命在腳下,每步也可能壓碎一物。(吳鍾坤攝)
守護自然,是在靜謐黑夜中堅持的動力。(黃永俊攝)

更多精彩內容,詳見逢周五出版的《香港01》周報,請即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