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限廢令】內地禁廢膠未揀廢紙進口 回收業走上末路?

撰文:柯詠敏
出版:更新:

內地政府計劃於年底前逐步禁止廢塑膠、未妥善分揀的廢紙、電子廢物、廢紡織原料等俗稱「24味」的24類固體廢物進口,並扣減內地紙廠進口廢紙的配額。現時本港每月出口約7至8萬噸廢紙,近9成運往內地——這意味處理廢紙、塑膠的成本上升,導致本地回收業界百上加斤。
上星期有本地回收商因內地造紙廠未獲得進口批文,香港環保廢料再造業總會會長劉耀成曾指,荃灣醉酒灣碼頭裝卸區已有廢紙出口商囤積4,000噸廢紙。政府因近日廢紙出口的情況,提出簡化總額達十億的回收基金程序,有望能協助業界購買機器提高回收效率,應付內地進口廢紙的需求。回收基金早於2015年成立,原意為推動業界發展;惟前線回收商陳偉才指:「『十億基金』申請了一年都未得,文件簽名來回成十次都未批到。」政府視為救亡的「十億基金」,於前線回收商眼中毫無幫助。

陳偉才認為現時是過渡階段,希望政府藉此進一步考慮前線回收商的需求。(李澤彤攝)

批文難攞 紙價跌近一半

前線回收商陳偉才經營環保回收十多年,每天處理約6至7噸廢紙。他說今年的紙價比過往兩年高200至400元,每噸約1300元至1500元;然而,近日因出口問題而囤積大量廢紙,價格因而壓至每噸700至800元。「今年內地紙廠的需求大,價格本來賣得不錯,但又變成這樣,真是意想不到。」陳偉才說。

國務院辦公廳於今年7月發布的《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指出需要提高固體廢物門檻,嚴禁進口未經分揀的廢紙。陳偉才稱,以往只會將報紙、紙皮及A4紙分類,若內地需要細分紙張類別,估計成本約增加兩成。「主要是請人貴,分揀的地方也成問題。」陳偉才的舖頭僅200多呎,近一半位置需騰空出來放地秤及壓紙機,而常用的鐵籠或回收得來的廢鐵、電器或家具大多會放在舖外;現時地方有限,難以想像日後處理廢紙時需佔用的空間。

每天本地廢紙出口量高達2,500噸,當內地限廢措施逐步生效時,我們的垃圾何去何從? (資料圖片/李澤彤攝)

廢紙是婆仔的寶貝

陳偉才舖頭堆滿雜物,他也習慣站在舖外,方便工作同時能看看風景「打發時間」;這時他看見阿婆在馬路上推著手推車,從遠處將一疊紙皮運送過來。他立刻叫伙計阿星:「阿星快啲出去幫阿婆手,佢哋叫極都唔聽,好固執。」陳偉才一邊沒好氣地說,一邊將比阿婆還要高的紙皮推進舖內過磅,「36蚊」,他篤著計算機說,阿婆接過散紙轉身就走。每天來回收舖的阿婆不計其數,單是訪問的短短一小時,有位阿婆已來了兩次。內地政府視為垃圾的廢紙,對她們而言或是每天的生計。陳偉才說:「有些見到我就問『幾時停收呀』,我都安慰她們說『只會維持幾日,一日我打開門做生意,一日都會收』,有婆仔執紙皮過日晨,但有啲真係用嚟開飯。」

回收價由以往每公斤1元,跌至7毫,而陳偉才的賣出價僅是8毫。如此微薄的利潤,能維持生計嗎?「以前賣出去1.3元,有3毫子賺,都叫畀到租金,現在只能蝕住嚟做,靠在屋苑回收補返。」

回收商停收廢紙,一眾捨荒者首當其衝,生計大受影響。 (資料圖片/李澤彤攝)

「救亡」基金申請一年未獲批

內地限制進口垃圾並非新鮮事——早於2013年,內地政府推行「綠籬行動」,廢塑料需經過清洗、破碎等程序才能進口。根據生產力促進局於2014年發表的《促進香港塑料、紙料及廢食用油回收報告》指,2012年棄置於堆填區的塑料高達66.82萬公噸,當中少於一半能夠循環再造。由限制廢塑料到紙張,本地回收業的生存空間愈見狹窄。陳偉才預計,下一步或會限制五金類廢料,但因出口地點分散至東南亞,影響不及今次深遠。

因應近日廢紙料出口的情況,政府提出簡化「回收基金」的措施,提升回收效率,並將屯門環保園的土地招標,予回收商作廢物回收再造。陳偉才聽罷立刻扯高聲線、瞪著眼說道:「我一年前就申請了,現在還未批!文件來來回回十次都有。幾日前才有個『基金』職員來,又說文件未得,繁複到連佢都覺得煩。」他搖著頭沒好氣說。陳偉才去年申請時,需先付數千元購買鐵籠,用作盛載廢紙。當達到預期標準後,才可分兩期申報基金,最高金額為9萬元。一年過去,基金還未批出,行業的危機卻逐漸迫近。「畀塊地放廢紙又放得幾多?政府根本冇嘢幫到,佢又唔諗下個基金幾難申請。」

縱觀政府的「救亡」措施似乎未能及時應付業界的困難,這是否代表無計可施?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曾撰文建議,政府應盡快推出塑膠容器生產者責任法規,提高膠樽容器的回收價值;以及主動與內地探討,容許港商透過CEPA進口乾淨、高質的可回收品,維護業者的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