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玩搖搖玩到世界賽獲獎 嘆香港冇空間、「覺得我們是怪胎」

撰文:盧君朗
出版:更新:

小時候,隨著動畫播放更替的,是一件又一件風靡一時的玩具;很多時候動畫完結,那些玩具頂多再時興一兩個月,又被放到玩具箱角落,等待下一套動畫來臨,而我們就在新舊交替間慢慢成長。不過,有些人卻從舊物中發現自己的興趣,把玩耍昇華成技藝,例如搖搖。

+5
阿軒曾在世界搖搖比賽中得到第三名(盧君朗攝)

曾經奪得世界搖搖比賽第三名的阿軒,與朋友們右手中指上都套著一條棉繩,技術嫻熟得不用看著繩子,就能在閒談間連續做出十多種花式。他們自問是香港的一線搖搖玩家,卻只能在家中、街角及公園角落練習,而沒有人知道他們是誰。

大人眼中的孩子玩意 小孩眼中的過氣玩具

提起香港搖搖圈子的生態以及待遇,他們都有點心灰意冷,也會自嘲:「都快三十歲了還玩搖搖。在大人看來,我們在玩小孩子玩意;在小孩子眼中,我們卻是拿著中年人的兒時玩具。」

在香港玩搖搖,要有心理準備會被嘲笑、被驅趕。他們曾在商場後樓梯,甚至在杳無人煙的公園中被要求離開;在商場比賽中,二十多人被鐵欄重重圍住,擠在僅比劏房大一點的選手練習區中準備。即使是平常,除非是正式表演,否則街上途人看見他們拿著搖搖,都會退避三舍,彷彿他們拿著的是什麼神兵利器:「其實我們玩搖搖,就像他們玩手機一樣平常。但我們拿出搖搖時,他們會害怕,覺得我們是怪胎,但又以獵奇目光觀看,給我們的感覺就像看到光怪陸離的馬戲團一樣。」

搖搖雖不是本地傳統技藝,但難得在香港有一群為它奉獻自己時間、心力、青春的玩家,他們一直冀求的,只是他人尊重以及些許練習的空間。沒有人會害怕、驅趕在公園玩搖搖的小朋友;那為何要害怕玩搖搖的大人?

Ian是阿軒的朋友,打算組成表演隊(被訪者提供)

「若我們退出,香港就真的沒人玩了」

近年香港搖搖界活躍玩家只剩下十多二十人。如何吸引外界注目、吸引新玩家,一直是一大難題。眼看日本以外,其他亞洲國家在技術水平與普及程度上也開始追上、甚至拋離香港,玩家們不甘於技藝就此沒落:「曾經處於半淡出狀態,卻又沒有人接棒,未見到新一代玩家比自己厲害,又再復出參賽表演。若我們現在退出,香港就真的沒有人玩了。」他們與其他朋友準備組成表演團隊,以異於比賽的態度去吸引觀眾。

搖搖比賽中的花式多以快速、流暢為賣點,有時的確讓外人不知從何欣賞,只覺眼花繚亂。他們對此亦有反思,嘗試學習歐美表演,改以獨特風格策劃演出。這除了是風格上的突破,也更吸引人:「一般人看不明白,只見到搖搖彈來彈去,很難欣賞。但如果我們用搖搖來打斷百力滋、打中錢幣,或者做些身體擺動幅度較大的動作,他們就會覺得精彩、好看。」

Matthew在美國留學,會參加當地比賽(被訪者提供)

他們曾經在一個品牌的私人活動上表演,用上與產品色調相同的螢光搖搖、穿上螢光服,在黑暗中劃出一道道殘影。編排了三場內容各不相同的演出,都引來全場圍觀歡呼,那是他們公認最快樂、最自豪的一次共同經歷:「主辦方給予很大發揮空間、過程中很配合;觀眾反應良好,表演時有些人原本在做其他事,都慢慢靠攏過來投入觀看,整個過程都很滿足。」從表演中得到認同感,從而引起外人興趣、關注,亦是他們團隊往後的目標。

搖搖運動的命運是繼續苟延殘喘、再度興起抑或從此消失於香港?除了玩家努力,亦要視乎大眾的態度。若有一天,你在街上看到他們玩搖搖,不必覺得他們是什麼怪異族群,他們手中那引以為傲的搖搖,其實曾幾何時我們都為之著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