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測量師逛深水埗:嘉頓、鴨記應保育 活化要顧及內部結構特色
測量師與保育,似乎「大纜都扯唔埋」,但其實測量師的工作與保育息息相關:活化古蹟會改變建築結構、保育排檔涉及設施管理,原來都由測量師負責。
為了讓青少年對社區有更多了解,香港測量師學會將舉辦「區區有特色」比賽,帶學生走進深水埗。「深水埗有很多舊建築,但同時也有新的建築、新的發展。新的建築物融入在舊社區,是個新舊相融的地方。」香港測量師學會會長何國鈞說。
鴨寮街以前真的有鴨 隨時代演變成滿街排檔
跟香港測量師學會會長何國鈞走進深水埗,他說鴨寮街值得被保育。百年前的鴨寮街,是臨海的泥灘,居民以養鴨為生,漁民會在這裏上岸去購買日常用品,因此逐漸有小販聚集擺賣。
從前的鴨寮街專賣二手舊物,有九龍摩羅街之稱。90年代前,攤檔大多只集中在南昌街至北河街街口之間,後來攤販來了一檔又一檔,成行成市。隨着黃金、高登的發展,這裏再漸漸變為電子零件的集散地,「香港市區的排檔大多是隨城巿發展演變出來。當人口開始聚居,生活需求增多,形形色色的市集便會結集而成,以廉宜的價錢售賣日常貨品。後來小販愈來愈多,形成小販區,甚至凝聚成小社區。」
社區會隨時代發展出獨有特色,除了深水埗的鴨寮街,還有旺角的女人街、波鞋街,「但過度的規劃和介入可能會扼殺這些特色;不過在保留的同時,亦要考慮安全問題,如規範排檔的安全設備等。」 2011年花園街排檔大火後,政府收緊排檔政策,排檔不能用易燃物料,並須設有去水管及獨立電錶,原來這些都與測量師的工作有關:「測量師的專業範疇包括建築測量及物業設施管理,在改建排檔及加設去水管、電錶等,都需要有測量師負責。」
深水埗唐樓二級降為三級 將來或有清拆危機
作為香港最早發展的地區之一,深水埗有不少唐樓。何國鈞指,位於南昌街117至125號一連五座的戰前唐樓,是區內最大型的唐樓群。在1920年代建成的117號是「南昌押」,而123號地舖曾為「德興茶樓」,「這些建築物有歷史,而它們以往的功能,如押舗、舊式茶樓等,是舊式傳統行業。這些都是決定保育與否的因素。」
如中區的舊唐樓一樣,深水埗的唐樓群將來可能會面臨清拆危機。這五棟戰前建築,本來在1999年均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但於2010年則被降為三級,「這意味著業主更容易清拆建築。」
早前士丹頓街唐樓重建計劃,在市民奮力爭取後被撤回。何國鈞表示若真的把士丹頓街唐樓改建成豪宅,會很可惜:「這會令蘇豪區失去原來的特色,建築和店舖變得形式化,失去個性小店的社區形態。」他指以往也有不少戰前唐樓活化的例子,如灣仔莊士敦道的騎樓式建築,經保育及活化後成為特色餐廳,灣仔茂蘿街的唐樓亦活化成為動漫基地。
保育舊建築時測量師的考慮
在深水埗遊走,除了唐樓,亦不難發現一些具歷史價值的建築隱於鬧市之中,經活化後換上新的身份。對於測量師而言,保育舊建築不單要考慮歷史價值,還得顧及更務實的因素:「首先要看保育用途,如果保育或活化後的用途與本身建築物完全不同,須在建築結構上作出很大改動的話就不太建議。」
何國鈞以美荷樓及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JCCAC)為例,前者是現時香港碩果僅存的H型徙置大廈,1954年建成,以安置石硤尾寮屋區大火受影響的居民,現在經活化後成為青年宿舍,而後者則由工廠大廈活化成為藝術場地,「活化也有限制,例如JCCAC本身是舊式工廈,活化後作創意工業用途是沒問題的,但它沒有符合住宅要求的消防設備和通道,就不太可能活化成為如美荷樓般的宿舍了。」
另外,因建築物歷史悠久,測量師在保育舊建築時亦需顧及內部結構,既要符合現行的消防安全準則和建築物條例,又要保持建築物本身的外貌及特色,是個挑戰,「現時的建築要有冷氣,也要有消防設備,但以前的建築沒有,要活化就要加回來,要拉喉駁線,但就會加重建築的負擔。加上舊建築有些地方會不合條例,如欄杆不夠高,需要加高但又要想如何可以保留原本的模樣。」
嘉頓中心面臨清拆 鐘樓紅商標或成回憶
嘉頓中心亦是深水埗區的地標,樓頂紅色商標和鐘樓為人熟悉,不過,嘉頓中心正被構思重建。「嘉頓中心差不多有80年歷史,是區內居民甚至香港人的集體回憶。」日佔時期,大廈曾被日軍佔用;雙十暴動時,大廈被破壞,其後進行復修並擴建,且建成鐘樓,「在建築文化及集體回憶方面是有保留的因素,而建築在暴動期間受到破壞,也可算是香港歷史的見證。」何國鈞認為,集體回憶也應該是保育的因素之一:「擁有同類鐘樓的大廈在香港愈來愈少,這些都是當時結合中西建築文化的見證,因此嘉頓中心在區內亦是甚有歷史價值的地標性建築。」
測量師帶團入社區 辦學生比賽建構理想社區
雖然大眾對社區規劃的意識日漸增加,但對測量師的認識卻相對模糊。因此,香港測量師學會今年首辦「區區有特色」地區發展創作比賽,並選擇深水埗作為比賽主題地區,希望讓參加者認識區內的歷史和文化,「深水埗作為香港最早發展的地區之一,不論在規劃及建築,甚至社區的人情味,都非常豐富的。」
參加者將會在專業測量師的帶領下,遊走深水埗的大街小巷,以測量師的角度看社區和舊建築保育,然後再以深水埗區為藍本,重新規劃成參加者心目中的理想社區。作品形式不限,建議書、平面圖像、立體模型或是多媒體作品均接受。何國鈞笑言:「話明『區區有特色』,我都希望以後的十七年都可以每年搞一次,做哂十八區,帶領學生認識更多其他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