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事】沙頭角小店看香港變遷
撰文:原罪民
舊式雜貨企業販賣的是生活必須品,與市民生活相關甚深。然而,隨著香港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人們的生活模式開始轉變。沙頭角「逸生昌」這間舊式雜貨企,在香港沙頭角這個具有獨特歷史背景的地方,又是如何轉型的呢?
沙頭角的發展概況
沙頭角是位於新界北區禁區內的一個社區。從香港整體發展的進程中來看,由於沙頭角是位於新界,相比香港島和九龍半島而言,發展較遲和較慢,當時香港主要產業是海路轉口貿易,未能惠及沙頭角。及直至戰後香港產業轉型為工業城市,但發展的地點依然在九龍半島一帶,加上自1951年起頒布《1951告邊界封鎖區命令》將沙頭角劃入封區【注1】,阻礙了沙頭角與香港市區的聯絡,使沙頭角成為了一個封閉的社區,成為了一個位於香港,但與中國大陸關系密切的獨特的社區生態。
直至20世紀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後,大批內地人湧入中英街購物帶動了整個區域的經濟。直至2003年推行的「港澳自由行」容許內地人訪港旅遊,促使到作為原來中國大陸購買商品的窗口——中英街衰落。從整體發展過程來看,自新界被租借予英國殖民地政府後,從行政管理上來看沙頭角是與中國大陸斷絕聯絡。然而,觀察以上的變化,沙頭角社區是明顯地逐漸傾向依賴中國大陸,中港關系對沙頭角的企業的影響超越了本地需求。
「逸生昌」的創業
「逸生昌」是沙頭角內一所開業將近一個世紀的舊式雜貨企業【注2】,位於沙頭角內的新樓街騎樓建築群內(見附圖1) ,自該騎樓建築群於1820年建成後開業,以經營糧油雜貨【注3】為主要業務,經歷東主高氏三代經營,至今已近一百年。「逸生昌」見證著沙頭角的發展與中港關係的變遷,而每次的變遷都為其帶來挑戰和機遇。「逸生昌」由原先以附近居民為銷售對象,轉為開始以內地客為對象,最終轉為批發到內地家庭為主要業務,從中可看到其應對挑戰所作出轉變的營商策略。
從1920年開業時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左右為其其創業階段。在此時,「逸生昌」是以傳統糧油雜貨作主要業務,顧客群則以附近鄉親為主,業務昌旺。
首先是選址方面,「逸生昌」的店址是位於當時社區的商業地帶的中心,另有便捷的交通連接,有利商業活動。當時附近的「新樓街」商舖有「東泰源」雜貨店、「東和隆」米店【注6】、「茂生堂」、「萬生堂」、「萬壽堂」藥店、當鋪、銀號等,都是當時最繁榮的商業區。
位處商業區可享用地利優勢,例如可以即時到就近的銀號匯款、存款提款、向同行借貨等等,在資訊流動落後的年代,商鋪位處商業區的優勢更為明顯。另外,「新樓街」鄰近碼頭(見圖1),方便貨物上落,以當時專營米糧、火水、油等等體積和重量較大的貨物的「逸生昌」來說,水路運輸是必要的。再者,「新樓街」背靠著沙欄下棚屋區以及有大量附近水上人停泊船隻的避風港灣,從客源來說是甚有保障的。
顧客網方面,自《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於1898年簽定【注8】後,現今新界才納入香港政府的管理範圍,然而,《專條》中列明:
至九龍向通新安陸路,中國官民照常行走。【注9】
「新安」即當時的新安縣縣城,可見港英政府雖管有新界的治權,實際上是實許中國人往來邊界,但無關閉邊境之意。故此,「逸生昌」的顧客網實可達至華界—邊的居民,然而,「逸生昌」主要的顧客來源依然是香港一邊的鄉民。除了在「新樓街」背後的沙欄下棚屋區以及艇戶外,陸路最遠的客戶可遠至禾坑村【注10】(見圖2),路程約為5公里,而水路客戶方面,由於鄰近碼頭,不少外島的居民亦樂於光顧,「逸生昌」不乏如吉澳、荔枝窩【注11】等地的顧客。
從銷售策略方面看,「逸生昌」採取體貼顧客的銷售方式,當中帶有舊式企業人性化的營運色彩,為這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形象,深得鄉民信任而使營運策略更為有效。例如「逸生昌」所販賣的食油,客人可以只要求購買少量,如一兩食油,會以小型鐵勻倒入客人自備器皿之中販賣。這方式與新式商店所販賣的已包裝好的、份量劃一的樽裝食油有別。另外,「逸生昌」亦會容許客人記賬購物,方便客人。而「逸生昌」最為成功的銷售策略就是送貨服務,陸路最遠送貨可達至禾坑村,水路則為吉澳,這體貼的銷售模式促使鄉民對「逸生昌」的信任。總的而言,「逸生昌」的銷售策略具有很濃厚的舊式企業色彩,這策略的成功是建基於鄉民間的互信和人情味,在沙頭角社區尚是傳統的社會結構之下,人性化的經營方式大有市場,這策略使「逸生昌」得以昌旺。然而,當社會結構變化如人口急增或人口流動量加快的話,這種人性化的營運則會為企業面對困難。
「逸生昌」在創業階段得以成功,除了本身的優勢外,還有的是基於新界北部的發展較慢,促使鄉民不得不到沙頭角購物而非到同為新界北聯和墟和石湖墟購物。第一,上水石湖墟是定期墟市,並非如「逸生昌」一樣是長期開業的企業,對鄉民來說甚為不便。其次,石湖墟和聯和墟的路程較到沙頭角購物為遠,當時可以到石湖墟和聯和墟的交通方法只有中華汽車有限公司提供的18號巴士,然而,對於鄉民來說車費是昂貴,故乘坐意欲不大。在1928年前,連接沙頭角的交通工具只有粉嶺-沙頭角支線【注12】,每程車費2角【注13】,較為昂貴,最終鄉民亦只會到沙頭角購物。
1949年至1980年代的挑戰
從1949至1980年代是「逸生昌」發展放慢的階段。當中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大陸的政局變動促使中港關系變化,間接影響整個沙頭角地區的發展。同時,社區規劃的改變亦促使了「逸生昌」的發展放慢,甚至出現危機。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港關系便開放始變得緊張,港英政府害怕中共政權以武力取回香港,故於1949年抽調三個旅增援香港【注14】,於1949年對新界邊界實施宵禁,更於1951年頒布《1951告邊界封鎖區命令》將沙頭角劃入封區,進入者必須持有「派司」【注15】。中國大陸亦採取相約的措施,於1951年2月15日實行邊境管制【注16】,往來者必要持有《出入境通行證》華界沙頭角更被列為邊防禁區【注17】。
中英雙方的邊境管制將沙頭角封鎖成「緩衝帶」,限制了人流與物流,使沙頭角的發展停頓,然而,這情況對「逸生昌」的影響不大。第一,關於英界被列為禁區方面,其實在沙頭角區內的居民都有權申請「禁區紙」,沙頭角區內的鄉村共有53條【注18】,當中已經包括了「逸生昌」主要顧客的村落,如上、下禾坑、南涌、鹿頸等。故此對於英方的封鎖,「逸生昌」所受的打擊不大。至於中國大陸方面,「逸生昌」主要顧客並非來自內地,故影響亦不大。
然而,這時期對「逸生昌」業務造成最大挑戰的要算是1988年沙頭角邨的建成。沙頭角邨在1988年完工【注20】,主要是安置了鹽寮下棚屋區的居民,同時亦遨請艇戶「上岸」,共計興建單位可容納3,937人【注21】。當時沙頭角內只有居住人口為2,440【注22】,可見沙頭角邨是可以容許全沙頭角的人口,這令「逸生昌」的主要顧客被拉走。在圖3中,原來的顧客群住在離「逸生昌」較近的10、11、13區,現在被拉到去圖3中 2、3、4、5、6、12、14、21、22區,除了距離拉遠外,「上樓」後的居民生活環境改善,因而開始對生活條件有所要求,故漸漸放棄了光顧「逸生昌」等舊式雜貨企業的習慣,加上在沙頭角邨建成的同時,在第8區新開了一所超級市場,為「逸生昌」帶來了競爭對手,例如該超市販賣袋裝米,與「逸生昌」爭奪顧客。然而,老一輩的居民依然會因慣性和人情味而光顧「逸生昌」,這是「逸生昌」開業時建立下來的資本,但新一輩的居民已經漸漸養成於超市消費的習慣,對「逸生昌」可說是隱憂。
「逸生昌」面對社會的變遷和居民生活質素的提升,於是在商品方面進行了提升,以迎合顧客的需要。比如說在燃料方面,除了原來販賣火水外,還於1962年增設販賣鐵罐裝的石油汽【注23】。另外又開始販賣侈奢品,例如於1958年起取得煙牌並開始販賣香煙【注24】。據稱該牌照是「大牌」,即販賣2萬支香煙才有需要領取此牌照。可見「逸生昌」亦非坐以待斃,曾嘗試自我提升以適應變化和挑戰。
中英街的繁榮帶動商機
然後是1980年代尾至2003年,這段時期是中英街最為興旺的時期,一渠之隔的新樓街亦得以受惠於這變動,打破沙頭角被封閉後發展的悶局。自1980年代起,中英街對外地旅客作有限度開放【注25】,由於中英街是免稅,同時亦集中了不同種類的貨物,故吸引大批內地旅客購物,有紀錄指中英街曾於一日內接待近十萬人【注26】。與中英街一渠之隔的新樓街「逸生昌」把握機會,改革銷售策略以迎接商機。
當時內地人鋒湧到中英街消費,連帶帶動了新樓街的經濟。從地理位置來說,它與中國內地的深圳接壤,只被一共同管理的中英街及數個警崗所分隔(見圖4),可見是屬於一個對香港方面是封閉,但對中國大陸是開放的社區。持有證件的人多會於中英街邊境檢查站處出入,然而,在中英街最為興旺的時期,香港方面的警察對內地人的警覺性很低,即使你沒有持有證件,你依然可以橫過邊界,例如在2號界碑旁就有一道缺口由香港警察把守,然而警察是默許兩地的人過境,兩岸的人徒步則可以越過分隔中港的水渠,當時有不少到訪中英街的內地人以此方式走到英界一邊,到達2號界碑缺口旁邊的新樓街消費。「逸生昌」為滿足這類遠道而來的顧客,故此開始轉為讓顧客大量購買貨品,貨品種類亦有所提升,例如鐵罐裝的食油、10公斤裝的米、24罐一排的飲品並兼賣布,匹等,漸漸減少散裝販賣。每次經過中英街邊境檢查站往來華界和英界都要出示證件,然而檢查站實際上亦默許貨品的流通,遇上正在推貨的工人不會為難他們,隨即放行。「逸生昌」的送貨服務亦轉為對華界方面的居民服務,銷售重點由香港轉為中國大陸方向。
漸漸熄微的「逸生昌」
最後一個階段是2003年至今,港澳自由行計劃實施後促使中英街的人流流失,對「逸生昌」帶來極大的衝擊,現時「逸生昌」只為維持著一定程度的營運。2003年實行港澳自由行計劃【注28】,內地人可以自由到香港旅遊,不再被困於中英街消費,中英街的吸引力大不如前。而客源與中英街興衰掛鉤的「逸生昌」亦無以維持1980至90年代的興旺情況。
在銷售策略方面,「逸生昌」得力於上一階段所打下的根基,銷售貨品的重點放在大批販賣、批發業務之上,另外又著重於販賣燃料如石油汽等以用作幫補營業額。從功能上而言,「逸生昌」已非如舊日般是純為商業功能。基於「逸生昌」多年內建立的人際網絡,街坊鄉里都願意到「逸生昌」打發時間,可見「逸生昌」現在成為了新樓街的一個街坊聚腳點,從商業功能外又附加上了社區性的功能。
總結
「逸生昌」傳至現任東主已經是第三代,經歷了近一百年的歲月,從當初的一所普通的、人情味濃厚的舊式企業,到經歷了沙頭角和中英街最為光輝的時期,再到現在轉變成具社區功能的地點,「逸生昌」面對著每次的挑戰都表現出積極的態度應對困難。然而,過度依賴地區網絡則為「逸生昌」一大致命弱點。從沙頭角和「逸生昌」的發展來看,整個地區是漸漸地增加依賴着中國大陸的程度:從當初租借予英國時容許鄉民自由往來邊界,到沙頭角被封為「禁區」時依然與華界方面有不少的交流【注29】,再到中英街的興旺帶動整個沙頭角的商機,到最終因中國大陸的政策而使得沙頭角社區漸漸失去活力——因此而得興旺,亦因此而開始衰落。
反觀港英政府和特區政府,對推動沙頭角社區的發展可說是出力甚微,即使是到了2012年2月15日局部開放禁區,然而尚未開放至沙頭角鎮內,加上配套措施不足,例如未有加密交通工具的班次以疏導到解禁地區參觀的市民。「逸生昌」能夠因時制宜,借用時機發展,然而當時機一過,自身亦無法掌握機遇的時候,則難以抵抗被時勢消磨的命運。看看我們居住的香港,從轉口貿易,到輕工業生產,再到國際金融中心,同樣是掌握時勢而令到自己繁榮發展的香港,同樣是越來越依賴中國大陸的香港,會否走上如「逸生昌」同一樣的命運?
注解:
1. 香港地方志辦公室 、深圳市史志辦公室:《 中英街與沙頭角禁區》(和平圖書有限公司,2001),頁61。
2. 舊式企業可被定義為以人性化作為管理和營運方法的企業,例如是以血緣作為繼承方法、保有中國傳統價值觀作為運作模式的企業、人性化的營商方式如記賬。「舊式企業,率以一人或一家族經營之,或雇少數人而已」參考自《梁啟超全集 第4卷》(北京出版社,1999),頁574。
3. 據「逸生昌」門前招牌所示,「逸生昌」的主要業務為油渣、火水、生油、糖及米。
4. 原圖來自 《North District Development Programme 1988 Edition》, North East Development Office Territory Development department Hong Kong , p. A4. 其他地圖資訊來自 實地考察 及 夏思義:<東和墟平面圖> 《沙頭角墟》 載於香港地方志辦公室 、深圳市史志辦公室:《中英街與沙頭角禁區》(和平圖書有限公司,2001),頁21。
5. 見「逸生昌」現任東主高先生口述歷史報告
6. 香港地方志辦公室 、深圳市史志辦公室:《中英街與沙頭角禁區》(和平圖書有限公司 2001),頁30。
7. Google Map
8. 王鐵崖編: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中外舊約章匯編》(三聯書局,1981),頁769。
9. 同上。
10. 見「逸生昌」現任東主高先生口述歷史報告
11. 荔枝窩有民居發現遺下「逸生昌」出版的月份牌http://tw.on.cc/hk/bkn/cnt/news/20140914/bkn-20140914211845806-0914_00822_001.html
12.《香港鐵路博物館,頁10。Regional Council 1986 published
13. 同上。
14. 香港地方志辦公室、深圳市史志辦公室:《中英街與沙頭角禁區》(和平圖書有限公司,2001),頁61。
15. 即通行證,香港地方志辦公室、深圳市史志辦公室:《中英街與沙頭角禁區》3和平圖書有限公司,2001),頁61。
16. 香港地方志辦公室、深圳市史志辦公室:《中英街與沙頭角禁區》(和平圖書有限公司,2001),頁62。
17. 同上。
18.《新界原有鄉村名冊》(新界鄉議局印,1988),頁14 -17。
19. 《北區發展計劃 2000 / 2001 年版》(拓展署 新界北拓展處,1999),頁A4。
20. <Part 1 Explanatory Notes > 《North District Development Programme 1988 edition》 (Territory Development Department North District Development Department 1987) , p 1.02
21. 同上,頁1.16。
22. 同上,頁1.02。
23. 參考 附錄相片1。
24. 參考 附錄相片2。
25. 香港地方志辦公室、深圳市史志辦公室:《中英街與沙頭角禁區》(和平圖書有限公司 2001),頁113。
26. 同上。
27. 香港地方志辦公室、深圳市史志辦公室:《中英街與沙頭角禁區》(和平圖書有限公司 2001),頁41。
28. 香港特別行政區旅遊事務署 。 http://www.tourism.gov.hk/tc_chi/visitors/visitors_ind.html
29. 如給予鄉民「過境耕作證」、沒有禁止英界鄉民在東和學校的露天電影戲院與華界居民一同消遣等。香港地方志辦公室、深圳市史志辦公室:《中英街與沙頭角禁區》(和平圖書有限公司,2001),頁63。
本文為來稿,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如欲投稿歡迎電郵至history@hk01.com。
更多香港社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