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安老政策比較 港長者缺收入保障 無長期照顧保險難老有所依
第五波疫情重創安老院,逝者超過3,000人,凸顯院舍防疫能力薄弱之餘,亦令社會再度關注本港整體安老政策不足。本港長者人口持續增加,政府安老開支雖不斷上升,但社會上仍有數十萬貧窮長者,長期照顧服務亦不足以應付需求,到底政府現時如何運用安老開支?
另一方面,世界多地均與香港一樣面臨人口老化危機,其中日本、新加坡,均設有養老金或年金、醫療、長期照顧的保險或儲蓄等應對。比較之下,香港現有政策是否足夠?如何才能令長者真正老有所依?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指出,未來有更多長者需要長期照顧,涉及龐大政府支出,對個人來說也是一筆難以估計的開支,宜盡早推動長期照顧保險制度。
本港近年本港安老開支持續上升,立法會研究顯示,2012/13年度政府安老開支約433億元,至2019/20年度倍增之919億元,每年平均增幅達11.4%;安老開支佔政府總開支比例亦由當年16.5%增至20.8%。安老開支中長者津貼及綜援支出佔最多達45%,其次是佔比達43%的長者醫療健康服務。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2022/23年度安老服務經常開支預算約140億元。
2020年本港長期照顧支出約相當於GDP的0.36%,遠低於經合組織(OECD)成員近年平均水平1.7%。而港府醫療開支(註:包括整體人口的醫療開支)佔為同期GDP的2.9%,亦較不少發達經濟體為低。
勞工及福利局長羅致光曾預告,本港即將面臨「高齡海嘯」,而現有政策是否足以應對?現時本港安老支援主要包括綜援、長者津貼、公屋、公營醫療等,退休收入保障就以強積金、年金計劃為主。參考世界銀行的安老保障五大支柱,本港缺少「支柱一」,即由政府管理的養老金,可理解為所有年長者均可領取金額相約保障金。
港未設全民退保 缺少安老「支柱一」
有關養老金制度,參考人口老化程度全球數一數二的日本,主要分為兩層,包括覆蓋全民的年金,以及由僱員及僱主共同供款的職業年金。其中全民年金的款項由政府管理,並以每年財政預算分擔部分補助金支出。
而經濟及人口規模與本港相近的新加坡,則推行中央公積金,所有僱員均強制參加,款項由法定機構管理。參加者最早可於55歲提取部分儲蓄,用作自置居所、投資、醫療保健、保險及教育開支,退休戶口存款則於62歲後開始提取,以保障長者有足夠的退休儲蓄。
至於本港強積金雖為強制,但款項由私營機構運行,而年金計劃則屬自願性質。事實上,早年本港曾一度熱烈討論全民退休保障方案,惟政府最終決定維持現行長者綜援及福利金制度。
日本設養老金、長期照顧保險、全民醫保應對人口老化
長者照顧方面,日本於2000年起推行長期照顧保險制度,以政府資助部分支出,由使用者供款、使用時共同付費形式為長者提供院舍或社區照顧服務,另外亦設有全民醫療保險,可用以應對長者醫療開支。新加坡則推行全民醫療儲蓄制度,款項可用於繳付醫療帳單,或購買應付大額醫療費用的醫保。
本港未設照顧保險制度,僅由社署提供資助宿位及社區照顧服務,資源供不應求。至於面對長者人口的醫療需求,仍主要以公營醫療體系應對,並以自願醫保計劃等作為輔助。而自願醫保雖需要求保險公司提供由食物及衞生局認可的個人償款住院保險產品,但未設有「高風險池」,亦不要求必定承保,被指保障不足,應對人口老化醫療需求效用有限。
學者:日本出生減家庭照顧行不通
周永新指出,一般來說,65歲或以上的長者中,有十分一人需要長期照顧,涉及龐大開支,本港有需要設立一個用於長期照顧的融資制度。他以日本為例,指出當地早期亦是以家庭照顧為主要政策方向,但後來發現這樣行不通,因為年輕一代減少,於是在逐漸轉向社區照顧,並推行長期照顧保險,台灣亦在約十年前推出類似制度,而現時全球有百多個地區有長期照顧融資措施,形容本港最終都要考慮這一方向。
他指出,長期照顧保險費用較貴、年期亦長,私人機構對此興趣不大,因此需由政府負責,並推動整個社會參與,好處是整個社會可作為一個大「pool(風險池)」;參考其他地方,一般個人40歲後才開始投保,供款亦不算太高。
疫情或為推動長期照顧保險契機
本港社會環境下,一向較難推動類似的福利政策。周永新表示,就如當年推出強積金,也經歷不少妥協。「不過經過這一役,我想很多人都會開始思考,要儲多少錢才可夠(應付院舍費用)。」他說,一個人晚年的照顧開支,尤其一旦患上長期病,費用實在難以估計。
有意見認為政府應該負擔這些開支,他表示,現時有2萬多名長者入住資助宿位,每個宿位每月資助成本約2萬元,「比港人入息中位數還要高」,涉及開支非常龐大,於是便有不少審查和關卡。他認為參考其他地方,香港最終都要考慮長期照顧保險這一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