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花鞋第三代傳人堅持一針一線人手製 盛載舊香港情懷望得以傳承

撰文:翁冠燊
出版:更新:

【繡花鞋/繡花鞋匠】全港剩下一間以全人手製的繡花鞋店舖「先達商店」,1958年開業,見證幾十年繡花鞋的歷史變遷,即使繡花鞋這老舊文化手藝似乎逐漸式微,但是來到這位90後的第三代傳人「王嘉琳(Miru)」卻選擇堅守家業,更不斷作出創新改良望繡花鞋可再次投向大眾的眼球,只因繡花鞋見證了三代人的成長,盛載著香港人的回憶:「繡花鞋是我家的象徵,亦是我給朋友及客人的心意。」

Miru人生第一對繡花鞋,正是兩歲時嫲嫲親製給她的虎頭鞋,小巧可愛的鞋型卻藏有意味深長的祝福寓意,保佑小孩平安成長。自小就看著爺爺、嫲嫲密密針、密密繡、密密製,看著色彩繽紛的鞋子,Miru小學時就開始跟爺爺嫲嫲學刺繡,手巧的她中學時就已經可以自己造出一對似模似樣的繡花鞋。

我第一對造的繡花鞋是很簡單花的圖案,並拿了出去賣,那時覺得做到就很想看,到底自己的技術會不會有客人欣賞。
Miru(繡花鞋匠)

雖然是生於繡花鞋家族,但是爺爺卻從來沒有迫自己的孫女Miru繼承自己一手一腳創立的「先達商店」,直到Miru一次的大學報告而真正令她想把繡花鞋視為終生事業。在大學時讀設計學系的她,畢業報告時用了自己最擅長的繡花鞋做主題,研究繡花鞋行業為何在香港會日漸式微,並想到一個完善的方案去重塑品牌。Miru認為此方案或會令繡花鞋再次興起,於是畢業後就決意繼承爺爺花一生辛苦經營的繡花鞋店舖「先達商店」,成為了第三代傳人,自此踏上繡花鞋之路。

【繡花鞋/繡花鞋匠】雖然是生於繡花鞋家族,但是爺爺卻從來沒有迫自己的孫女Miru繼承自己一手一腳創立的「先達商店」。(蘇煒然 攝)

Miru重新改良繡花鞋 把傳統與時尚雙線發展

七、八十年代,受西方流行文化所影響,西方時尚風格傳入香港後,那時穿旗袍配搭的鞋子,由中式的繡花鞋轉變成可拉長身形比例的高跟鞋。然而香港的繡花鞋業界當時並無順應時代步伐推出高跟繡花鞋款,就剩下一成不變的設計款式,似乎這亦令到繡花鞋被漸漸標籤了「過時」、「老套」的形容詞。雖然Miru爺爺亦試過不斷創新,多用了西式花布、蕾絲等製作新產品,但是似乎也改變不到繡花鞋漸式微的景象,各家店舖相繼倒閉,慢慢香港就只剩下一間全人手製繡花鞋店 一「先達商店」。

經Miru接手「先達商店」後,決定打破傳統的框架,對傳統的繡花鞋加入一系列創新的改良。喜歡與客人聊天的她,深明顧客對新興款式需求特別大,於是決心每個月推出全新的設計款式,讓顧客可以襯出多變的時尚風格。

當時Miru為了重塑「先達商店」繡花鞋古板平實的傳統品牌形象,花費了一番功夫,重新把爺爺以往的設計復刻及重新配色,並加入了自己的新設計元素,由物料開始改良,新增牛仔布、麻布等材質、提高鞋子的防滑度,同時也增添一些銀灰、雞蛋黃等日常較易穿搭的色調;在花紋設計上也增添更多圖案選擇,如傳統的花紋常見的有蓮花、牡丹、龍鳯、獅頭金魚,而新設計就會採用茶花、櫻花、熊貓、貓頭鷹等。

在繡花鞋的版型上,傳統的繡花鞋鞋頭較深和笨拙,新改良變成較淺的鞋頭;同時亦花心思鑽研高跟鞋的製作方法,讓客人穿繡花高跟鞋時能突出女性身體線條,展現出婀娜多姿的美態,這一切一切的創新全令繡花鞋不再是古板平實,反倒貼合時尚,為的就是令繡花鞋走向普及化。

雖然Miru在繡花鞋的設計改良了不少,但是重視傳統的她不想破壞繡花鞋應有的元素,因而不會為了緊貼時代步伐,而全部把它轉變成不似傳統的感覺,反而著重把「傳統」及「時尚」雙線發展,創造出自我風格的繡花鞋。現時「先達商店」除了老顧客,也多了很多年輕的客人,相比爺爺年代,青出於藍的Miru令原來漸冷清的「先達商店」加添潮流新氣象。

【繡花鞋/繡花鞋匠】Miru在繡花鞋的設計改良了不少。(受訪者提供)

比起刺繡 繡花鞋的造鞋技術卻未獲重視?

一般人選繡花鞋都只是著重在刺繡的圖案上,比較關心是否全人手繡,然而不少顧客卻忽略了整雙鞋都是全人手製造,Miru對此卻感嘆:「相對較為複雜的造鞋工藝好像反而未受到應有的尊重。」Miru認為刺繡是講求耐性,只要用心一步步去繡,總能繡出別緻的圖案,但是造鞋方面凡事都著眼於左右對稱、不能一大一小,要捏出對稱的鞋底及鞋形實屬考功力及技術,甚至用縫紉機以完美的直線縫回邊框都很高難度,的確每一對手造繡花鞋都花了不少心機。

【繡花鞋/繡花鞋匠】Miru對此卻感嘆:「相對較為複雜的造鞋工藝好像反而未受到應有的尊重。」(受訪者提供)

生意興旺時,Miru在最高峰期試過一個月整幾百對繡花鞋,為了更有效分配時間,平日都會把每個造鞋的步驟分開不同的工序完成,例如會一段時間集中只做刺繡;另一段時間只會做鞋面及鞋底等。不過因近兩年的疫情突襲,令到繡花鞋行業也深受影響,但是Miru卻沒有氣餒,反而更落力的為繡花鞋業界出一分力,開始另一個新計劃,把自己設計的插畫印在布料上,製作出一對獨一無二的鞋款、絲巾、小袋等產品出售,以插畫取代刺繡藉以集中推廣造鞋工藝。Miru亦打算跟不同插畫家合作推出不同的設計,望將繡花鞋發揚光大。

一針一線堅持人手製繡花鞋 機繡遠比不上人手繡

現時繡花鞋行業在香港漸式微,在60、70年代曾百花齊放的繡花鞋店舖早已一一倒閉,從來「堅持很難、放棄很易」,堅持可以是一輩子的事,但放棄只是一下子的事,然而Miru多年卻選擇堅持一針一線的人手造鞋,堅守家業,全力從事這門手藝。

當然「創業難、守業更難」,好的作品自然引來四方八面的臨摹,Miru自家創作的設計也不幸被抄襲,而新一代店舖早就改用機器造鞋以大批量製作,少有人手刺繡造鞋的技藝,似乎多年辛苦學到的這門繡花鞋手藝已被機器徹底取代,甚至乎它們出產速度比人手製更快。但是Miru卻認為人手繡總是比機繡更細緻得多,機繡的圖案過於死實,沒有活靈活現的美感,然而人手繡卻會把每個細節位做到足,亦可根據客人的需要作出調整,打造出獨一無二的鞋款,會貼合客人的心意。

【繡花鞋/繡花鞋匠】Miru認為人手繡總是比機繡更細緻得多,機繡的圖案過於死實,沒有活靈活現的美感。(蘇煒然 攝)

繡花鞋匠Miru承傳望傳統手藝延續 保留舊香港情懷

貪新厭舊總避不免,時代的變遷令不少舊香港老文化快被遺忘,但是卻仍有值得細味之處。繡花鞋走過舊香港時代的足跡,見證著一代又一代香港人的成長。繡花鞋店舖於1958年開業,那時Miru爺爺由地攤開始做起,因繡花鞋款式獨特,很有傳統工藝的設計,因而吸引了一眾老顧客每年都來光顧,甚至一些客人年年都會買同一個鞋款。直到現時屹立至今已有64年,客人早就變成了第二代或第三代,很多人已經是帶他的孩子、孫子來挑新鞋。

小時候家人會送繡花鞋給他們,或是他們的媽媽會穿著繡花鞋,因此很多人都想找回那種回憶,會跟我說,很多謝我繼續製作如此有紀念價值的繡花鞋。
Miru(繡花鞋匠)

無疑一對繡花鞋穿出一份舊香港情懷,繡花鞋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孩提時期穿上童裝虎頭鞋陪伴你成長;長大後穿起繡花鞋作日常穿搭,與家人朋友度過快樂溫馨時光;結婚穿上繡花褂鞋配搭裙褂伴你出門,與你共度難忘幸福時刻;孩子出生後又會給他穿回小虎鞋,甚至與他一起襯出襯子鞋。走到下一代就會重複回家人給他的情,別具意義。

【繡花鞋/繡花鞋匠】這碩果僅存的香港老文化,一針一線的香港製造,都是我們值得去好好守護,讓這份香港情感得以傳承。(蘇煒然 攝)

這碩果僅存的香港老文化,一針一線的香港製造,都是我們值得去好好守護,讓這份香港情感得以傳承。現時香港對傳統手藝的關注度提升了不少,Miru為了讓繡花鞋傳統技藝傳承下去,也實行繡花鞋的學徒訓練計劃,藉以培訓有興趣在這門手藝發展的新人。雖然大部分學徒都是對於刺繡方面較熱衷,只想學會刺繡後在其他方面發展,卻未有意視造鞋為終生職業,但是Miru深信只要有新人願意認識繡花鞋的手藝,依然可得以延續下一代。

要繼承我店舖是難的,但是手造繡花鞋相信不會消失,喜歡這門手藝的人一定會有。
Miru(繡花鞋匠)

編輯、採訪:翁冠燊
攝影:蘇煒然
拍攝:趙錦添
剪接:趙錦添
美術:賴文傑
場地提供:「先達商店」(九龍吳松街150-164號寶靈商場1樓16-17號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