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必修課】畢業後的真實人生:你不需討好全世界
今天午飯,恰巧碰到舊同學,突然話當年,說起從前在宿舍居住,竟異口同聲地說:「那是最快樂的三年!」
從前「身在福中不知福」,總以為畢了業,成了真正的「大人」,才應嘗到真正的自由,才算是真正的快樂。殊不知,原來離開了學校,「考試」才真正開始。那考試範圍是甚麼呢?
人來人往的「最佳損友」-別強求舊朋友要留在身邊
不知何時開始,我開始享受一人到戲院看戲、一人喝咖啡看書,不是沒有朋友,而是開始習慣了朋友不能永遠陪伴,特別是各人有各人的生活,不可能要別人填滿自己生活的每一處空檔。
我十分喜歡以電影《500 days of Summer》的一句對白來解說友誼:「有些人分開了,但那不代表以往的愛不曾存在過,只是在成長旅途中,二人走了不一樣的路。」電影說的是愛情,但放在友誼上,也是一樣的。昔日「最佳損友」還是一樣親密當然最好,即使疏遠了,甚至因為一些原因而不再聯絡也不用因此而勞神傷心。只是大家選了不一樣的路,把往日情誼好好藏在心底,知道大家心中記掛,不時問候便足夠。
不需討每人歡喜,但要擇善固執
長大這課題,最深刻的一課,就是要有勇氣被人討厭,堅持自己。
圓滑是一種技巧,卻永遠不能因此而放棄自己的原則。我總相信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只是讀書時,總可以跟與自己投契的人膩在一塊,而離開學校後,卻不是自己的選擇。
必須接受的一件事是:沒有人有義務要喜歡自己,也沒有必要對自己好。只是,他人的不喜歡不等於是自己的錯,反思過後,固然可以改進,但有關原則與是非黑白的,就應擇善固執。修養就是,跟你討厭的人做不一樣的事,不應因討好別人而把自己變賣。若道行再高些,或許就可對這些無聊事、無聊人不屑一顧了。
工作來定義自己的價值
我還是學生的時候,總是一腔熱血,對未來的工作有很多幻想,總覺得自己會發揮所長,有一番作為。而現實中,即使有多愛我的工作,也有些不喜歡的地方需要接受和學習。至於工作成就,更是要配合「天時、地利、人和」,和無限的耐性,努力歸努力,卻不能強求。光以工作來定義自己,實在是太危險了。
更健康的想法應是,工作只是生命的一部份,還有家人、朋友和興趣,人的價值與意義也絕不在於人工高低。反之是喜歡甚麼、討厭甚麼、甚麼事能令你笑、惹你哭。
學會了這數課題,未必會令我在人生中獲得所謂的成功,而卻可讓我在年年歲歲不至失掉自己,仍然懂得甚麼是真正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