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女生車禍離世 留字教人「拒絕麻木」 書評:含淚付款帶回家

撰文:許芷婷
出版:更新:

第一次看到書名《孤獨的反義詞》,心想是哲學書,還是語文書?
翻開書頁,第一句是:「孤獨沒有相反詞,如果有,這大概是我畢生所追求的。」不得了,我忘我地一口氣看完整篇序,很誇張,含著淚付款把書帶回家。

狗血淋頭的小說最會惹人哭,情節不過是生離死別、天災人禍。這書特別之處,在於這些不是寫在書內,而是確切地發生在作者瑪麗娜.基根(Marina Keegan)身上。她在耶魯大學讀書,她的音樂劇即將在紐約國際藝穗節上演,也將會在知名雜誌《紐約客》工作,未來一片光明,唯獨是她到不了,因為畢業五天後,她車禍離世。《孤獨的反義詞》,就是她最後的演講辭,同名小說亦以此為序,所出版的,正是集結她的短篇故事及隨筆。

(pixabay)
瑪麗娜.基根(Marina Keegan)

一本教人「拒絕麻木」的書

你可能會問,到底誰是「瑪麗娜」,為何我要看她的書?但當你一開始看她的文和字,就一直感受到她對人生、對初心的執著與用心;更會再三提醒自己,有些初衷,本應不吞吐地說出來。一般的耶魯大學學生,都是野心勃勃,瑪麗娜也是不例外。只不過她的雄心壯志,總是放在「反抗」上。當時一間金融公司於校內舉辦招聘日,她竟然到場高呼:「Take a stance, don’t go into finance.(做人要態度,不要投身金融行業)」後來她寫道:「或許我是太樂觀,但我想大部分份野心的年輕人,都希望對這世界有所貢獻。」她就是個一腔熱血,期盼大家都能𧫴記初衷,不要被金錢沖昏頭腦的女生。

直到畢業,瑪麗娜的對未來的熱情和憧憬都是沒有減退。她致辭道:「孤獨沒有相反詞,如果有,就是我在耶魯的感受。是愛,是感動,是謙卑,是恐懼。不要忘掉這感覺。」才準備畢業的她立志拒絕麻木,當然她永遠不會知道,投身社會後,這有多難。她的這些話,忽然令我記得畢業那天的情景。有家人、朋友,還有四方帽。今天的鮮花都凋謝了,畢業公仔應該還留著吧?那麼有沒有那麼一句說話,到現在還記得?是「前程錦繡」,還是「友誼永固」?那理想和冀盼呢?應該還未磨滅吧?

孤獨沒有相反詞,如果有,就是我在耶魯的感受。是愛,是感動,是謙卑,是恐懼。不要忘掉這感覺。
瑪麗娜.基根(Marina Keegan)
(pixabay)
《孤獨的反義詞》

青春的兩面:是擁有,也是失去

看着別人的文字,多多少少就有種躲進她的枕頭下,偷聽人家少女心事的快感,既刺激又親密。特別是全書18篇有關「青春」的內容,是寫小說卻也是寫自己,以22歲女生的角度,談青春、擁有和失去。

「結賬了,我們還是不願離開。四時了,我們還是不願睡覺。那晚上,那結他。那一晚,我們已想不起做了甚麼。我們經歷過,走過,見過,笑過,感受過。啊,還有那些四方帽。」談青春,很抽象,這樣的片段的卻很有說服力。當中她在書中回憶起自己在耶魯的生活,想起那次睡晚了「走堂」、想起那次沒有好好寫論文、想起那個男孩、想着自己做過的事、錯過的事,輾轉反側,後悔不已。她的結論是,「我們都是這樣的。我們總有些事做不到。要記住的是,我們可以做任何事,可以改變主意,可以重新開始,可以現在就開始寫作。『太遲了』三個字實在太可笑。我們一定不能丟失希望。說到底,這是我們唯一擁有的東西。」

瑪麗娜停留在永遠的22歲,可惜又諷刺,但堅持不要失掉對未來的熱情和冀盼的同路人,應該從不只有她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