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嫁娶|本地圍村/圍頭人婚嫁習俗一覽!祠堂証婚行禮、盆菜宴

撰文:米可羅
出版:更新:

【中式婚禮/圍村婚嫁/大妗姐】所謂「各處鄉村各處例」,不同地方都有所屬的婚嫁習俗要遵守。在香港,婚慶風俗分類為四大民系,分別是本地民系(圍頭人/圍村)、客家民系(圍村人)、蜑家民系(水上人:鶴佬、福佬、粵佬)以及潮閩民系(潮州和福建)。《01女生》邀請到星級大妗姐羅勤芳(芳姐),和大家細說圍頭傳統婚嫁儀式,當中更會分享圍頭傳統婚嫁用品、風俗特色等資料。

圍頭人還是圍村人?

老圍 (香港旅遊發展局)

早於公元10世紀中葉宋朝期間,廣東省已有民眾遷居香港,他們是最早期遷徙到港聚居的廣府族群,母語是廣東話(廣府話,俗稱白話)。因遷居香港時期最早和居住年代最長,所以被稱為原居民或本地民系。

原居民為守護族群,抵抗外敵,在其聚居村落屋舍外圍築建起堅固厚實的石牆,石牆上設有炮樓加强防衛,防止敵人攀爬。因其獨特建築特色,坊間民眾便以圍頭人或圍村人稱之。

本地圍村分佈甚廣 以務農畜牧謀生

本地民系居民遷居香港之初選址於元朗、粉嶺和上水等平原上建村開田,以務農和飼養牲畜謀生。地區和氏族分佈在元朗屏山上璋圍、粉嶺鄧氏的龍躍頭覲龍圍、上水候氏的河上鄉、燕崗新田文氏的仁壽圍、粉嶺彭氏的粉嶺圍和位於黃大仙碩果僅存的市區圍村衙前圍村。

在早期,圍頭人以務農和飼養牲畜謀生,待根基穩固、財政豐裕之後,在圍村內建宗祠稳定宗族,亦辦書室教育同族子侄。

宗祠風俗特色

每逢春秋二祭必定舉行盛大祭祀儀式,祈求祖宗神明保祐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儀式過後,會在祠堂「太公分豬肉」。

每年年初,都會依照宗族習俗為新出生的男丁舉行點燈儀式。逢年過節村中婦女都會做茶果、炒米餅等圍頭小食互相送贈,表示關懷,為團結睦鄰宗族起了很大作用。

本地圍村/圍頭人婚嫁習俗:燒炮仗、拜祠堂、拜屋

本地圍村/圍頭人婚嫁習俗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婚嫁風俗建基於春秋二祭,並按實際情況而增加或刪減。每當族中有男丁迎娶,一定會有拜祠堂的傳統習俗。

當新郎接新娘後,會先去稟告祠堂祖宗。基本上,都會準備三牲酒禮、大燒豬,並且進行放鞭炮 (燒炮仗)。拜祠堂禮成後,就會回家拜屋茶敬,接著到祠堂進行註冊。

拜天地祖先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禮節儀式完成後,全族仝人在祠堂食盆菜 (即「食盆」)慶祝,喜家會提早在圍村當眼處貼上「紅紙」公告村民結婚日期,並通知設盆菜宴款待,而村民更可自由攜伴出席共同慶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