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談淺唱不夜天|我的音樂雜誌之旅(下集)

撰文:曾潔盈
出版:更新:

上集於6月刊登後,我突然「摵起條筋」很想把「少年」找出來,翻箱倒籠後,我發現中學時一位留英同學寄來的外國音樂雜誌《Melody Maker》、90年代文藝雜誌《越界》、《The Face》、《NME》、《Spin》、《Q》、《Alternative Press》、《Rolling Stone》……除了找出那些被遺忘的雜誌珍藏,也翻出了很多回憶。然後我整整一個月埋首在這堆舊雜誌中,手持雜誌和瀏覽搜尋的感覺真的是天淵之別,就讓我戴着耳筒沉溺在不斷倒帶的少年期與世隔絕吧!

第一次看的《Spin》是一位留英同學寄給我的。
《Melody Maker》相信是很多音樂狂熱分子的啟蒙雜誌。

窮風流的音樂修煉

我剛入電台時,每逢周末必定流連中環修煉一番。先到環球大廈捷刊雜誌社、PageOne,還有雲咸街的曼陀羅打書釘、訂雜誌,再去永吉街HMV聽音樂,每次都是試聽夠了才不好意思地買一隻,後來逛熟了,有時也會空手來空手走。初出茅廬的我收入微薄,CD、黑膠、外國雜誌對我來說都是高消費,所以如果你約我在這些地方等,遲到大半天我也不會發脾氣。

《NME》於1952年創刊,是第一本刊登單曲榜的英國紙本雜誌。

還記得第一次看到《Melody Maker》介紹Indie Chart,大部份內裡所列的樂隊名字都很陌生,對當時身在電台工作的我產生很大挫敗感。不過,有時羞恥也是一種推動力,由那時開始,我便進入「喪買」外國音樂雜誌的高峰期,務求一網打盡,滴水不漏。

90年代文藝雜誌《越界》。

第一本從英國收到的《Melody Maker》讓我認識到R.E.M.、Nick Cave and the Bad Seeds、All About Eve等非主流聲音,那種「獨樂樂暗爽」的感覺是這類型音樂才能帶給我的,有一段時期更因此放棄前輩推介的《Rolling Stone》好一陣子。後來,很多深度專題的《NME》和《Alternative Press》也順理成章地成為我的精神食糧、音樂養分。

90年代另類日本音樂、潮流書籍的藏寶閣——雲咸街的曼陀羅,還有人記得嗎?

當時頂着平頭的我,差不多每十天就要到髮型屋一次,便趁着這三個多小時盡情消化店內所有音樂雜誌,例如:《The Face》、《Spin》、《Q》、《Smash Hits》,這些較為大路的音樂潮流雜誌也會在這些高級髮型屋看到,有時我更會用數碼相機,將需要的資料拍下方便熟讀,後來有些老闆更會把過期的留給我收藏溫習,估計如果要買齊這些參考書,相信我每個月也要吃西北風了。由小學開始不食飯也要買音樂雜誌,回頭想我也算是「吃音樂雜誌的奶水大」。

手持雜誌和瀏覽搜尋的感覺真的是天淵之別。

我的音樂啟蒙淹沒了

回首前塵,捷刊雜誌社沒有了,曼陀羅沒有了,PageOne沒有了,HMV也沒有了;《Melody Maker》在2000年停刊,《音樂殖民地》在2004年停刊,《Q》在2020年停刊,《Select》在2001年停刊,《The Face》在2004年曾經停刊,並在2019年重新出發直至現在,《NME》變成nme.com,《Spin》改為spin.com……

所有音樂潮流雜誌是我少年時代的日用食糧。
現在買CD先看樂評,不能不知Ryan Schreiber於1995年推出的美國在線音樂出版物《Pitchfork》。

真的很懷念每月出糧便跑遍各大外國雜誌書局,由放下大半份糧,期待一書在手,直到在車廂內翻開第一頁的那份滿足感和優越感。你可能會說我膚淺幼稚,但紙媒真的帶給我很多快樂的回憶,每次搬屋又會佈置一個很好的角落把它們好好收藏,想到這裡我自己也有點汗顏,如果不是剛過去的6月刊登的那篇稿,相信我也忘記家中這班「老友」,也不知有多久沒買音樂雜誌了。

當年《The Face》這本時尚音樂潮流雜誌,每次的音樂專訪除了滿是音樂知識,明星的攝影造型也都十分大膽。
The Quietus是John Doran於2008年推出的搖滾音樂和流行文化網站。

近年在售賣書架上幾乎已見不着只談音樂的紙本雜誌,網路閱讀習慣越來越根深柢固。音樂雜誌式微後,如今音樂人的訪談文字時常散落於生活風尚媒體,深層音樂人訪問更是欠奉。昔日啟蒙我們聆聽修為的音樂雜誌,無論國內外經營的純音樂雜誌也逐漸消失,雜誌內的音樂地盤壓縮篇幅,令我覺得不可思議的是音樂世界其實仍在不停轉動,以前各大媒體的雜誌對音樂世界都是一網打盡、瞭如指掌。今時今日經常發現很多值得報道的人與事也沒有人採訪,就算是採訪也不夠深入,篇幅很少,惜字如金,真的覺得很可惜!

《輕談淺唱不夜天》主持曾潔盈Gene Tsang與你「一路聽歌一路生活」。

香港電台第二台深宵音樂節目《輕談淺唱不夜天》,每晚深夜2am – 6am,陪伴每位樂迷度過深宵未眠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