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眾故事】孤獨精變浪漫唱作人 林一峰:要多謝屋邨木人巷生活
「如果我俾木人巷林二汶嘅話,香港屋邨俾咗個木人巷我,所以都係要多謝呢個社會。我寫咗一首歌叫《雪糕車》,係講屋邨生活,『一家七口三百呎內』嗰件事係真㗎……」
林一峰的音樂一向予人浪漫、治癒系的感覺,到底孕育這些作品的土壤從何而來?他與妹妹林二汶又是如何踏上音樂路?大家不要錯過今集眾故事!
童年娛樂就係唱歌 一峰同二汶合作一味靠「逼」?
「我同二汶最大娛樂係音樂,因為草根家庭都冇咩嘢揀。咁啱鍾意,又搵到少少零用錢喎,咁咪做落去囉!」一峰與二汶合唱的作品及演出大家都看過,其實兩人少時候已經合作,不過主要是「阿哥逼細妹」。一峰十多歲時已經接觸演出工作,每星期到黃金海岸演出,每節兩小時,鑑於體力有限所以「請槍」:「一個人點唱到兩個鐘呢,咁啱林二汶又識唱歌,我就迫佢同我一齊唱喇!」當時歌酬每次2000元,對還在求學的年輕人來說十分豐厚,一峰笑言:「對一個十幾歲小朋友嚟講係好好用,當然我係唔會分俾林二汶,哈哈!」
浪漫因子早就植根 出走的渴望化作動力成就首首經典
雖說「一峰逼二汶」,這位兄長是否早有預謀為妹妹設下木人巷?他想了想說:「如果我畀木人巷林二汶嘅話,係香港屋邨俾咗個木人巷我,所以都係要多謝呢個社會。」《雪糕車》內歌詞寫道「一家七口三百呎內」是真有其事,每人各出奇謀尋找自己的空間,而一峰的方法反映了浪漫的基因一早潛藏在他心中。
「我搵空間嘅方法係望住對面舊啟德機場,基本上係伸手可及,每一日如果你唔飛機升降聲浪,同埋佢會唔會墜機嘅話,係好浪漫嘅件事。」亦因為每天看着飛機升降,他找到「離開時為了回來」的動力:「如果冇嗰個咁狹窄嘅居住環境,亦都冇咁大離開嘅渴望!」
音樂養分從何而來? 西方「真文青」成啟蒙老師
即使有動機,也需要養分,否則所有靈感也只留於想像,無法轉化為樂章,與聽眾交流。那林一峰的音樂養分又是從何而來?是誰啟發他踏上「一人一結他」之路?「我細個接觸音樂只可以從收音機,同埋舅父留俾我哋Sing Along歌曲,全部都係6、70年代嘅英文舊歌,Peter Paul and Mary作品我好熟㗎!」
年紀漸長他找到自己的「呼召」,他更發現「一人一結他」只是表演形式,重點是人文思想。「年紀一路大開始搵到自己嘅calling,原來係70年代美國、加拿大的唱作人為主,例如:Leonard Cohen、James taylor、Janis Ian。」他續說:「最影響到我並唔係音樂形式,而係人文思想,佢哋真心文青嚟㗎嘛!最重要係歌詞、音樂意境同訊息,呢樣嘢係華人音樂世界好少㗎嘛!因為音樂被視為娛樂,但西方係攞嚟做社會教育。」
及後一峰更想到將西方的唱作人文化,與台灣文案企劃放到廣東歌創作,雖然笑言自己「可能淨係識做呢樣嘢」,但正因為這份堅持奠定了他鮮明的風格。
「孤獨精」蛻變成浪漫唱作人 如何做到孤獨但不寂寞?
林一峰的作品總是離不開「浪漫」二字,可能有人會想到,是否要處處留情收集靈感才可寫出各種作品?豈料他自言從小到大是孤獨精:「由細到大基本上我都係孤獨精。練結他都係自己一個練,學校合唱團又淨係俾女仔玩。當時我學長笛,屋企又冇地方練,因為嫲嫲一聽到就叫我唔好吹,因為覺得個音色好慘。其實件事係好孤獨,但我好享受。因為當你好鍾意一件事,就唔會寂寞;而當好多好孤獨嘅人走埋一齊,就唔會寂寞,音樂就係有呢個神奇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