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噏樂評】做樂隊靈魂有苦自己知 點解主音自殺率特別高?

撰文:彭嘉彬
出版:更新:

Linkin Park主音Chester Bennington自縊身亡震驚全球樂迷,年僅41歲的他曾被稱為Nu-Metal的代表。諷刺的是,Chester選擇輕生的日子,剛好是他的好友,樂隊Soundgarden主音Chris Cornell的生忌。Chris Cornell今年5月在底特律一間酒店房內上吊自殺,作為好友的Chester亦有在他的喪禮上獻唱悼念。不禁讓人想起一句說話「藝術家總是早逝的」。

Chester曾於好友Chris Cornell的喪禮上高歌悼念。

事實上,全球樂壇當中,的確出現過不少因自殺而逝世的樂隊成員。Nirvana主音Kurt Cobain,在1994年舉槍自盡,死時年僅27歲;X-Japan結他手HIDE,在1998年疑因上吊而身亡,享年33歲;Joy Division主音Ian Curtis,於1980年多次嘗試自殺,最後上吊自盡,終年23歲,被稱為「搖滾樂史上的悲劇人物」;INXS主音Michael Hutchence,97年於酒店上吊自殺,享年37歲。更不用提較偏激的Heavy Metal,如樂隊Mayhem的主音Dead亦以駭人的方式自殺,後來他的團員更拍下他的屍體作為專輯封面,被稱為「史上最恐怖樂團」。

搖滾界一代傳奇Kurt Cobain也是因輕生而英年早逝。

你會發現,在眾多樂團成員的輕生史上,自殺率較高的往往也偏向是主音。到底是因為主音要負責演釋歌曲,故此特別容易受歌曲中的負能量影響?還是因為他們要面向人群,首當其衝受到群眾壓力,容易成為眾矢之的?雖然Chester Bennington輕生時並沒留下遺書,自殺的原因至今仍然成疑,不過外界也一致認同他一直受到情緒問題影響。

音樂本應是一件輕鬆的事,讓樂手、歌者隨心去抒發情感,從而降低自己及聽眾的壓力。不過隨年代的變遷,音樂不一定只是正能量,憤怒、抑鬱、迷失等負面情緒一樣會放到歌曲裡面,每當主唱演釋一次,他便要投入當中情緒一次,自然會像過山車般,時而亢奮、時而壓抑。而樂隊的歌曲,往往也是把現實生活中的經歷和體驗寫進歌曲當中,某程度上比起由詞人填詞的主流歌手,樂隊主音演唱的歌曲會多了一份寫實感,到了一定時候,情緒超過臨界點便會爆發。

搖滾歌曲的感情起伏特別容易影響到主音的情緒。

當然,除了歌曲的題材外,樂隊主音需要面對人氣的壓力。不少樂迷也認同,主音是樂隊的靈魂,假設主音遇上狀態的低潮,甚至逝世,他的樂隊也仿似不復存在。對站上世界舞台的一流樂隊來說,他們不能從鎂光燈下跌落無底深潭,壓力也自然落在主音上。Nirvana主音Kurt Cobain生前接受訪問,曾表示自己忍受不了巨大成功所帶來的壓力,除了在舞台上表演可以減壓之外,便只能依賴藥物。而Rolling Stone的前成員Brian Jones亦曾公開表示,在金錢和音樂理念的矛盾下,他們只能服用麻醉劑來尋求安慰。

遇上事業低潮或壓力時,不少樂手也會以「另類方法」抒緩壓力。

樂隊的成功往往也在20歲左右,而不停需要超越自我,其實對樂手來說很少會是順利的。尤其主音大多也是自我要求特別高的人,失敗和樽頸讓他們更傾向尋求安多芬的刺激。因為在舞台上的表演,觀眾的狂熱往往會令樂手分泌安多芬,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High」。在離開舞台後,沒有觀眾和閃光燈的刺激,他們只能轉向酗酒,甚至吸毒,同樣能刺激安多芬的分泌,不過最後往往也釀成悲劇。

觀眾的狂熱和台下的閃光燈會令台上主音分泌安多芬,情緒特別高漲。離開舞台後,主音往往難以面對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