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音介紹|美國電子音樂節再臨香港 相隔6年升格Ultra Hong Kong

撰文:波盛 Ballshing
出版:更新:

在2018年的Road To Ultra Hong Kong完結後,其官方社交平台就沒有太多更新,在2019年宣傳新加坡站的帖文後,便一度沉寂5年。直至今年5月,新的帖文終於出現,官方宣佈音樂節將在9月14日重回香港,亦會從Road To Ultra升格為Ultra。究竟兩者有何分別﹖Ultra一路走來的道路又是怎樣?

Ultra取名自一張專輯

Ultra的創辦人之一Russell Faibisch成長於邁亞密,於高中時期愛上電子音樂。在1993年看過英國電子樂隊Depeche Mode在邁亞密的演出後,令他決意要投身這個行列。「Ultra」這個名稱正正取自Depeche Mode在1997年的專輯《Ultra》。

Depeche Mode是成立於1980年的英國電子音樂樂隊,在1997年推出專輯《Ultra》,是成員Alan Wilder離隊後的第一專輯樂隊專輯。推出後迅即登上英國大碟榜第一位。

15歲的Russell Faibisch開始參與市內的Rave,20歲時已成為一位資深的宣傳人員(Promoter)。他其後在大學修讀商科,在1998年首次舉行名為Amoeba的活動,有2500人出席,這亦是首屆Ultra舉辦的前一年。

Russell Faibisch生於美國邁亞密,在創辦Ultra Music Festival前已經以Ultra之名成立製作公司Ultra Productions,在邁亞密舉辦各種Rave和音樂派對。

首屆海邊電子音樂節的概念卻來自Ultra的另一位創辦人Alex Omes。他在90年代是邁亞密夜店Cameo的保安(Bouncer),建立了廣闊的人脈。其後他投身電子音樂雜誌界,積極推廣邁亞密的電子音樂文化。當時由於Faibisch需要為活動刊登廣告,便與Omes相識。

Alex Omes是Ultra Music Festival的另一創辦人,他在2010年離開團隊後,仍然積極在邁亞密推廣各種電子音樂活動。他於2015年不幸離世,終年43歲。

Winter Music Conference的機遇

Faibisch和Omes一拍即合,成為朋友以及合作伙伴。他們看準邁亞密年度音樂盛事Winter Music Conference(WMC)的潛力,因為它是一個創立自1985年的業界活動,每年吸引大量海內外的業界人士前來,包括藝人、DJ、音樂廠牌代表和宣傳人員等,進行各種交流活動。故此Faibisch和Omes希望在為期一週的會議期間,乘勢舉辦一個沙灘電子音樂節。

憑著二人的努力,最終在1999年成功在邁亞密海灘的Collins Park舉辦了歷史性的第一個Ultra沙灘音樂節,更邀請了美國著名電子組合Rabbit in the Moon作為Headliner。Rabbit in the Moon曾表示答應第一屆Ultra的演出邀請是一個冒險,因為很多配套還不完善,但看到主辦單位的熱情和眾人眼中的夢想,讓他們受到感染而願意冒這個險。

Rabbit in the Moon是成立於1991年的美國電子音樂組合,成員包括擔任表演與歌手崗位的Bunny和製作人David Christophere。Rabbit in the Moon以融合舞台表演與派對音樂見稱。

第一年的Ultra取名為「Ultra Beach Music Festival」,強調其沙灘的特色。演出陣容除了上述提及的Rabbit in the Moon,還有Josh Wink、Armand van Helden和LTJ Bukem等著名DJ坐陣。迎著海風的DJ一邊播放黑膠,一邊撐扶著以免唱片被海風吹起。第一年的Ultra就是這樣原始,沒有大型的製作,有的只是音樂、DJ和觀眾。第一年的Ultra有1萬人參與,但最終卻要損失接近2萬美元。然而金錢上的損失無阻創辦人的決心,翌年捲土重來,然後一步一腳印的繼續走下去。

1999年Ultra Beach Music Festival的宣傳海報。當時音樂節的名稱仍包含「Beach」的字眼。

Ultra成為年度電子音樂焦點

今天的Ultra Music Festival (UMF),尤其是邁亞密站,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DJ會在舞台播放從未曝光的新歌,甚至視這個音樂節為新一個年度的開始。它的獨特性在於它與電子音樂密不可分的關係,兩者自1999年開始共同成長至今。在千禧年代中期之前,電子音樂不常出現在美國電台,然而UMF卻為海外DJ打開美國市場之門,讓他們帶同自己的作品來到美國。

隨著科技和網絡世界發展,更多年輕人投身DJ和製作人行列。透過上載自己的作品,他們被更多人認識。同時觀眾數目亦增加,2007年的Ultra首次變成2天的活動,以滿足需求。2012年的Ultra更有革命性的轉變,就是首次進行網上直播。

2012年Ultra Music Festival首次進行網上直播,首次參演的Hardwell表示當時感到無比緊張。

相比網上直播已成常態的今天,12年前Ultra的這個舉動對電子音樂的成長可謂功不可沒。DJ的表演不再局限於邁亞密,全世界的電子音樂樂迷都能夠欣賞到DJ在Ultra的演出。2012年演出單位之一的Drum n Bass DJ Andy C憶述,起初沒有為意網上直播的觸及率,直至他表演後看到社交平台上的海量帖文,才切身感受到它的威力。

Andy C是來自英國的Drum n Bass DJ,創立了RAM Records。他自2001年開始加入Ultra Music Festival的大家庭,多年來擔起音樂節中Drum n Bass的重任。

Ultra與電子音樂圈共同成長

Ultra既然作為一個音樂節,它的音樂性亦相當重要。正如上文提及,音樂節與電子音樂熱潮關係密切,受歡迎的音樂類型和DJ被邀請在音樂節演出,同時未被發掘的新星亦可能在音樂節受關注,他們與其歌曲亦同時影響著電子音樂市場。

Ultra反映著不同時期的電子音樂生態。在EDM出現以前,美國以House和Techno以及後來的Trance為主。當時受注目的DJ亦是90年代尾至00年代DJ Mag的Top DJs,例如Sasha、John Digweed和Carl Cox等知名DJ,不過外間一般對他們的印象都是傳統DJ的概念,他們播放的電子音樂類型仍普遍被視為地下音樂。

Carl Cox是來自英國的House、Techno DJ,多年來與Ultra保持友好的合作關係,不單止為音樂節演出,更獲邀主理舞台,將不少DJ帶上Ultra的舞台,帶來高水準的製作。

但隨著美國音樂市場在千禧年代中後期逐漸接納電子音樂,一些兼任製作人的DJ陸續與流行音樂的歌星合作,令DJ例如David Guetta亦開始明星化。進入2010年代,正式開展EDM世代,至今知名的EDM巨星在當時陸續誕生,Hardwell、Avicii和Skrillex等名字變得無人不曉。

Skrillex在2010年代擔起EDM大旗,將英式Dubstep改良並在美國帶來極大迴響。他在2015年Ultra Music Festival的演出至今仍被樂迷視為經典演出之一。

Ultra造就一幕幕的經典時刻

電子音樂打入美國主流市場和明星DJ的出現,令Ultra出現不少經典時刻,例如2012年Madonna與Avicii共演,以及Justin Bieber出現在2015年Jack Ü的舞台,標誌著電子音樂與主流音樂的融合。DJ們對Ultra的重視有增無減,他們甚至將自身的重要時刻放到Ultra的舞台上。

已故傳奇DJ Avicii在2012年的Ultra Music Festival創造了一個歷史性時刻,在他的演出期間Madonna驚喜現身,隨後Avicii便播放了他為Madonna的《Girl Gone Wild》所製作的Remix版本。

瑞典電音天團Swedish House Mafia解散前的最後演出,便在2013年的Ultra Miami;5年後Swedish House Mafia亦再次選擇Ultra Miami的舞台重聚並慶祝Ultra Music Festival的20周年;昔日的Big Room之王Hardwell,經過4年的休息後,亦在2022年帶同全新風格的音樂在Ultra Miami復出。他們都願意將這時歷史時刻,獻給每年成為電子音樂樂迷焦點的Ultra Miami舞台。

瑞典電子音樂天團Swedish House Mafia被喻為EDM黃金年代的傳奇之一,曾推出多首大熱作品例如《Don’t You Worry Child》。多年來他們的離合皆受到樂迷關注,但對新一代電子音樂人例如Avicii、Martin Garrix等的啟發卻無毋庸置疑。

正所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有賴一眾曾被視為「地下DJ」的前人不斷付出,為整個電子音樂圈打好根基,才能讓電子音樂進入主流市場,催生新一代的EDM明星,同時令Ultra以至其他電子音樂節日益壯大。種種現象皆反映出無論地下或主流音樂,總是互相影響和依賴著。就像2024年成為電子音樂主舞台主角的Drum n Bass,其實是誕生於90年代英國、擁有悠久歷史的地下音樂。如有興趣了解Drum n Bass的前世今生,可以閱讀本專欄在今年4月的文章。

Ultra擴展海外版圖

Ultra隨著品牌的成功,在2008年開展「Ultra Worldwide」的企劃,將音樂節版圖擴展至全球。2012年更創立了「Road to Ultra」企劃,銳意在新興市場建立試點,為未來的Ultra鋪路,首個Road to Ultra在2012年選址韓國舉行。一般人認為Road to Ultra是屬於小規模的Ultra Music Festival,因此資源投入理應較少,無論場地設置、日數以及陣容都不會達一般Ultra的規模。

然而回望韓國在2012年的Road to Ultra,DJ陣容有Diplo、Hardwell、Major Lazer、R3HAB和Dillon Francis等豪華陣容,坦白說絕不遜色,因此有人解讀說,Ultra為了做好第一場Road to Ultra,當然不敢馬虎。其實從選址上已有端偽,皆因韓國在2012年的較早時間,其實已經舉辦過為期2天的正規Ultra Korea,在市場理解及營運操作上相信都已累積了經驗,因此將Road to Ultra的首站交到韓國手上,是向亞洲及東南亞市場的一種展示多於純粹作為測試。

2012年Road to Ultra Korea宣傳海報。

若要真正體會Ultra Music Festival與Road to Ultra之間的DJ陣容差異,可以觀察之後的分站安排。以鄰近東南亞地區為例,陣容及規模較小的年份有2013年在日本東京夜店AgeHa舉行的Road to Ultra,國際級的DJ只有Above & Beyond和Showtek;2014年在台灣高雄展覽館舉行的Road to Ultra,國際級DJ包括Above & Beyond、Chris Lake和Ummet Ozcan等;而2015年亦選址澳門的新濠天地夜店Cubic,坐陣的DJ有DVBBS、Nicky Romero和Porter Robinson等。

2015年Road to Ultra Macau宣傳海報。

東南亞地區的Road to Ultra亦逐一按照企劃初衷進行,日本在Road to Ultra後翌年便正式升格為Ultra Japan至今;台灣的Road to Ultra亦在2015年開始移師台北舉行,再經過3年的試驗後終在2018年舉辦了為期2天的Ultra Taiwan。由於疫情影響,台灣在2020年轉回小規模的Road to Ultra,卻是2020年全球少數仍能如常舉行Ultra活動的地區。

疫情期間全球電子音樂節皆受影響,Road to Ultra Taiwan是2022年少數能如常舉行的音樂節。瑞典DJ Alesso經過14天的隔離,踏上台灣舞台擔任壓軸表演,亦特別在演出尾段多謝台灣,在螢幕顯示著「Together Again」的同時播放他的大熱作品《Heroes (we could be)》,感動不少樂迷。

香港歷年的Road to Ultra陣容

不過, Road to Ultra也不一定代表待遇較差。除了在韓國的首站,Road to Ultra在2016年首次來到香港,已派出Knife Party、Martin Garrix、Galantis和Marshmello等DJ;翌年則有Hardwell、Kygo、Zedd等巨星來訪,而擔任Supporting的亦有當時屬新晉DJ的Rezz和Slushii等。

2016年Road to Ultra Hong Kong宣傳海報。

2018年Road to Ultra Hong Kong遷移至亞洲博覽館舉行,同樣擁有星級陣容,到訪DJ包括Axwell /\ Ingrosso、David Guetta、Galantis、Andrew Rayel和Fedde Le Grand,可見歷年Road to Ultra Hong Kong皆得到不錯的陣容。今年正式升格為Ultra Hong Kong,雖然增設了RESISTANCE舞台,但依然維持1天,而國際DJ的數量及份量與以往相比,以網上反應所見似乎未能滿足本地樂迷。

不過現階還屬紙上談兵,即將來港演出的DJ包括有Alesso、Marshmello、Steve Aoki、Hot Since 82、Massano和Miss Monique等,究竟 Ultra Hong Kong能否有圓滿的第一次,我們即管拭目以待。

2024年Ultra Hong Kong宣傳海報。
香港電台第二台DJ 打碟DJ 主持節目:《騷動音樂》、《我是你的後援會》 Instagram:ballshing YouTube:波盛 Balls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