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腸胃動起來|時而腹瀉時而便秘 即睇腸躁症5大症狀及改善方法
腸躁症(激躁症)的類型可分為「腹瀉型」、「便祕型」、「混合型」和「不確定型」四種類型,其中以腹瀉型佔比最多,不確定型最少。台灣扶原中醫體系總院長郭大維及資深醫藥記者王瑞玲共同出版《讓腸胃動起來 》書中就提到一段故事,敘述一名房仲(地產)業務員,雖然入職才短短半年的時間在工作上就有相當優異的成績,可是這份工作的緊張、高壓,讓他的腸胃出問題!經常飯吃到一半就跑去廁所大便,或是在會議前又要跑好次的廁所,時而拉、時而便祕(即「便秘」),不時腸子裡總有過多的脹氣讓他不舒服,要不就是肚子一直有腸鳴聲。很多人以為是他常肚子餓,但這種情況實在讓他感到困擾,檢查後正是典型的大腸激躁症。
郭大維指出,大腸激躁症是以反覆腹痛、腹脹、排便習慣改變為主要臨床表現的腸道功能紊亂性疾病。基本上只要在過去12個月,至少有12周或超過12周感到腹部不適,反覆出現以下症狀,即可判斷患者可能得了大腸激躁症,大腸激躁症症狀:
1.頻繁出現腹痛或脹氣,但排便後即可改善。
2.排便次數改變,一周便祕次數超過3次,或是一天腹瀉多過3次。
3.大便形態改變,可能出現硬塊、軟便或水便。
4.排便的情況改變,患者可能需要很用力排便,或是排便時常有急迫感或常覺得排不乾淨。
5.糞便容易出現如鼻涕狀的黏液,或是解出黏液狀的糞便。
台灣腸躁症,女高於男
目前在台灣發生腸躁症的比例將近20%,且女性發作率高於男性。依《中西醫病名對照大辭典》中,腸躁症並無直接中醫病名對應,但可將腸躁症的「腹痛、腹部不適」等症狀歸為「腹痛」範疇。將「大便糞質清稀」症狀歸為「泄瀉」;將「排便困難、糞便乾結」歸為「便祕」範疇。中醫把腸躁症分為六個證型,分別為:「脾虛濕阻」、「脾腎陽虛」、「脾胃濕熱」、「肝鬱脾虛」、「腸道燥熱」、「肝鬱氣滯」。前四種證型的患者,主要表現為腹瀉和腹部不適,後兩種證型的患者主要表現為便祕。
在門診遇到的患者,絕大多數屬於「肝氣犯脾,土虛木乘」的肝鬱脾虛型,根據中醫的理論,肝脾二臟,相制相成,五行中肝屬「木」,生理功能方面肝又主「藏血」,體陰而用陽,喜條達而主疏泄,可調暢全身上下的氣機,肝氣的暢達與否,直接影響脾胃消化吸收及運化水濕的功能。五行中脾屬「土」,為氣血化生之源,主清氣升清而可運化水濕。換句話說,體質偏於脾虛者,本身腸胃功能不好,若受到情緒的波動或工作壓力影響,就容易造成肝失疏泄而影響脾胃功能,也因此會有反覆腹瀉或便祕的情形發生。
日常飲食習慣的保養
中醫認為肝主神經,肝的疏泄功能失調影響脾、胃、大腸、小腸的運化。平時腸胃功能消化不好的人,更易受環境、情緒等因素影響,所以要先強健脾胃的功能。
1.少吃刺激腸胃的食物,例如:酒和含咖啡因的飲品或大蒜與洋蔥。
2.少吃易產氣的食物,例如:牛奶、乳酪、碳酸飲料與各種豆類製品。
3.少吃不易消化的食物,如糯米類。
4.腹瀉型患者少吃高纖、有潤腸效果的食物及寒涼瓜果,如筍、黑白木耳、秋葵、鳳梨、木瓜、火龍果、奇異果等,反之便祕者倒是可以多攝取這些食物。
5.應避免過冷、過熱兩種極端溫度的食物。
由於壓力與腸道的蠕動有密切關係,若每天都工作生活在高壓的環境者,更容易罹患大腸激躁症。經常需要加班的上班族,應適當的舒緩身心,養成每日運動的習慣,才能讓腸道不致太過於活躍、不安。
(以上是《讓腸胃動起來:暖男中醫師教你順時養生術+養腸操,遠離胃痛、腹脹、便祕土、食慾不振》的內容節錄)
作者:郭大維
現任扶原中醫體系總院長、中國醫藥大學中醫所醫學博士研究
王瑞玲
資深醫藥、美食記者,擁有25 年以上的醫藥採訪經驗
出版社: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