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摺埋】自嘲最後一代專欄作家 王貽興:好難相信一份報紙冇靈魂
斷斷續續連載13年,在報章刊登逾千篇專欄文章《路中拾遺》,作家王貽興昨日在社交平台表示,「成個副刊專欄將要摺埋,冇得寫了,話唔唏噓只係呃自己」。
王貽興向《香港01》表示:「好難相信一份報紙只有『外在、面口』,但冇靈魂。」
作家錢鍾書《圍城》這樣說︰「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這個「城」若解作電視城的話,進出兩次電視台,連師奶也叫得出名字的「貽興王」,便是逃出來的那一位。忠於文字,不做藝人的王貽興,2017年只過了一星期,便自嘲「唔覺唔覺竟然成為最後一代專欄作家」,因為一直連載《東方日報》的專欄,被通知須要結束。
「副刊專欄係一份報紙嘅風骨靈魂,冇靈魂冇風骨,都冇用」
王貽興的專欄《路中拾遺》,在大學畢業後不久便開始在《太陽報》連載,但整份報章於去年停刊,專欄轉到同集團的《東方日報》繼續連載,結果不足一年,整個副刊專欄又要結束。王貽興昨日(1月7日)在facebook概嘆,「記得細細個聽前輩講,話副刊專欄係一份報紙嘅風骨靈魂,時事就係佢嘅面口,就算一個人面口幾吸引都好,冇靈魂冇風骨,都冇用」。
靠專欄畀家用 清還學生貸款
自言既羞愧又無奈的王貽興,這個專欄在大學畢業後不久便開始寫,「靠佢嘅固定收入,我先畀到家用,還到grant loan(專上學生貸款)支持到生活」,寫出《無城有愛》奪得「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專欄陪他兩次進出電視台,至親離世。
「人生順逆起跌,各種經歷,都被我改頭換面,濃縮成一粒粒濃湯寶一樣嘅500字方塊文章,記錄低我嘅喜怒哀樂」。他又提到稿費雖然十多年沒有調整,「越嚟越多文章因為政治敏感同自我審查畀人彈返轉頭」,但他沒氣餒,改到可以刊登為止,認為專欄即使不被看好,「多少都可以傳遞(信息)出去」。
王貽興:「冇咗原本安身立命嘅地方,係香港共同的悲哀命運」
王貽興又形容「被結束」的專欄,「就好似一間住咗好多年嘅屋,忽然畀人勒令遷拆咁」,他現正身在外地,以電話接受《香港01》訪問時表示,「等同好多人住緊嘅屋,被社會發展而被逼遷,冇咗原本安身立命嘅地方,所以都係香港共同的悲哀命運」。
王貽興續指,即使現在紙媒沒落,趨向網上,「網上都有好多傳媒仍然可以有專欄,只係某啲決策者唔識諗,唔明白,一旦經濟唔好,總之就cut budget(節省成本),cut得就cut」他強調,時事新聞是一份報紙的「面口」,但專欄就是風骨、靈魂,「好難相信一份報紙,只有外在、面口,但冇靈魂。」
步進網上皆「免費」的時代,王貽興表示,新晉作家可以在facebook、討論區,很多渠道上載自己的文章,而他就是在「夾縫中成長的一代」,有這種對舊有事物被消失的負擔。
而專欄《路中拾遺》於下星期一開始(1月16日)開始,將會變成網上專欄,每日中午12時在王貽興facebook個人專頁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