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廢墟】邵氏片場、戲院、學校鬧鬼? 攝影師:上香才按快門

撰文:張定明
出版:更新:

走進廢墟,一切擺設也被定格於結束營運的那一秒,難以想像腳踏每一吋破碎磚瓦,曾是熙來攘往之地。「我哋入去唔係探險,是探索,想用相機留住歷史的真貌」。
廢墟攝影師Sing Chan,也是平面設計師,愛上廢墟攝影4年,曾走入逾半世紀歷史的邵氏片場,深入傳聞鬧鬼化妝間,赫見一代巨星傅聲遺照及香爐,「影相之前『裝咗炷香』先敢按下快門」。

邵氏片場化妝間,有傅聲的香爐。(廢墟攝影師Sing Chan提供)

曾探訪香港數以百計「廢墟」的Sing Chan,接受《香港01》訪問,當被問到有否遇過靈異的事,他強調「我都信有鬼,但有啲人專登將一啲唔屬於嗰個地方嘅歷史,古怪傳聞,無中生有嘅加插喺廢墟,我就好抗拒」。他用相機、訪談、翻查歷史的方法,「認清歷史,你就知道傳聞邊啲係真,邊啲係假」。

邵氏片場化妝間 有傅聲香爐

有「東方荷李活」美譽、1941年啟用的邵氏片場,以往出入的都是「粒粒巨星」,締造一代電影神話的夢工場,例如:李小龍、林黛,現已一片死寂,遍地亂石。曾走訪數次片場的Sing Chan,訪談間突然問記者,「識唔識一個打星『傅聲』」?

70年代武打巨星傅聲,是甄妮亡夫。(網上圖片)
邵氏服裝間,有多件衣物仍掛在衣架上。(廢墟攝影師Sing Chan提供)

傅聲,70至80年代武打巨星,憑著《方世玉與胡惠乾》首當男主角,一炮而紅,演藝生涯如日方中,豈料1983年一次車禍斷送一生,享年28歲。

走入廢墟最驚的一次

Sing Chan繼續說,「有次入到一個化妝間,最尾嘅化妝枱,見到傅聲大頭相,相前有個香爐,香爐旁邊擺放用剩嘅香。」下意識想立即舉機,但「影之前上咗柱香,對著空氣講『如果你唔想我影呢張相,報夢畀我,我只係想留住片場呢刻嘅狀態。』」最後當然沒有收到任何「訊號」,這一次也算是Sing Chan口中最「驚」的一次。但可想而知,「傅聲備受尊重,而嗰個化妝位,可能就係佢專用」。

化妝間四處雜物,非常凌亂。(廢墟攝影師Sing Chan提供)

Sing Chan直言很喜歡這個地方:「呢度係電影嘅寶藏,除咗紀錄輝煌電影業之外,宜家裡面仲有好多電影海報、菲林、手抄劇本等,都好珍貴。」古物諮詢委員會去年9月,將邵氏片場、錄影廠、別墅等建築物的評級,整體維持為一級歷史建築,但評級並無法律的保障能力,片場能否保存,業主有最終決定權。其實業主復星國際於2014年底,曾獲城規會批准,將片場改建為住宅用地,可原址興建40幢、高4至9層的住宅,及兩幢宿舍。不過業主其後又撤回申請,與政府商討保育事宜。

片場內滿佈原卷菲林,充滿歷史價值。(廢墟攝影師Sing Chan提供)

秀茂坪金茂坪戲院是日軍刑場?

「呢間戲院荒廢10幾年,坊間好多不實傳聞,講到好恐怖。」Sing Chan表示,最重要是認清歷史,「網上話戲院在日佔時期是日軍的行刑場」,Sing Chan指,問過附近居住數十年的老街坊,也未聽過此事。

荒廢十多年的金茂坪戲院。(廢墟攝影師Sing Chan提供)

「有網民話秀茂坪1972及1976年兩次山泥傾瀉同戲院有關」,Sing Chan翻查資料肇事地點與戲院有段距離,該次雨災亦沒有波及戲院,「通通原因都好牽強」。網上又傳,「戲院廁所燒死過人」,但都沒有相關報道留有任何紀錄。金茂坪戲院早在60年代開業,為當時仍是秀茂坪邨徙置居民提供娛樂,但後來重建,於90年代結業,荒廢10多年而至今仍未有發展。

售票處仍貼上22元一張電影戲票。(廢墟攝影師Sing Chan提供)
廣告牌上的「蘭花戲院」亦已結業。(廢墟攝影師Sing Chan提供)

荒廢18年 元朗達德學校係亂葬崗?

3年前曾被《國家地理頻道》電視節目列為亞洲十大恐怖地點之一的達德學校,一直是「全港最猛鬼廢校」之首。

達德學校至今荒廢18年,有傳聞指日佔時期,學校四周山邊是亂葬崗。(廢墟攝影師Sing Chan提供)
達德學校,經常傳出鬧鬼傳聞。(廢墟攝影師Sing Chan提供)

Sing Chan坦言,「是傳媒同坊間煲得太勁,真實都唔係咁」,坊間流傳日軍攻佔本港期間,元朗屏山村民被大規模殺害之後,日軍將屍體埋在小學山邊,成亂葬崗,導致小學周圍陰魂不散。Sing Chan則指,並無文獻資料記載達德係亂葬崗,一直都係大家以訛傳訛。

傳聞又指校內女廁,曾有一名校長穿紅衣自殺;加上學校荒廢18年,多人潛入「探險」,然後太驚而聲稱「撞鬼」,令到達德披上恐怖之名。至少曾到訪達德的Sing Chan坦言,「裡面唔恐怖」,他又指廢墟只是沒有人文活動,雜草叢生,加上一連串的坊間傳說,才會造就一個「鬼」地方,「但我們要做嘅係,睇吓事實又係唔係咁,唔好傳聞當真」。

傳聞又指校內女廁,曾有一名校長穿紅衣自殺,令到達德披上恐怖之名。(廢墟攝影師Sing Chan提供)

Sing Chan指出,對廢墟的興趣,不是建基於「探險」,而係想將一代人嘅建築、文化用相片保留,「一旦呢啲地方拆咗,下一代都知面貌」。他又指,做到的事可能很少,但總算曾紀錄一個地方的歷史痕跡,箇中故事,已經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