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濕疹成因有先天不足及後天飲食 中醫副作用少療效穩定
文:林志秀教授(註冊中醫師、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所長、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副院長)
俗稱為濕疹的特應性皮炎是臨床上常見的皮膚病。特應性皮炎又名異位性皮炎、異位性濕疹等,尤好發於嬰幼兒時期,並以多樣性及對稱分佈的皮疹、明顯的瘙癢感和反覆發作且纏綿難癒為主要特徵。
特應性皮炎的皮損多發於頸項、面部、四肢彎曲處、雙手背及足背,而根據發病部位的不同與處於不同階段的特應性皮炎便會出現不同的病名,例如:發於嬰兒期是爲奶癬;發生於四肢屈側處而皮疹乾燥的則稱爲四彎風;若搔破皮膚,皮疹糜爛出水的則爲浸淫瘡等。患者每因瘙癢而搔抓,而致皮膚破損出血或滲液,久之則見皮膚增厚粗糙。而瘙癢也常常會影響患者的睡眠質素,甚至因皮損影響患者的外貌而阻礙正常社交活動和學習進度。
特應性皮炎相當於中醫文獻中所説的嬰兒濕疹,雖其成因尚未完全清楚,但觀及患者大多伴隨哮喘及過敏性鼻炎等疾病史,故相信和患者的過敏體質密切相關。而從中醫的角度來說,其成因則多與患者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飲食失調有關。因患兒先天皮膚腠理不密,衛外功能不固,或因飲食不節,脾胃虛弱,濕從内生,兩者因此易受風、濕、熱等外來邪氣的侵襲,聚結皮膚而發病。故中醫治療上應以整體及局部結合為原則,尤以內治法為主,一般以清熱涼血,祛風利濕,調補脾胃及潤燥止癢為治法。若能堅持服藥,一般多能取得滿意的效果。
目前西醫主要以外用潤膚膏及類固醇治療特應性皮炎的輕度患者。遇上反覆發作的中度或重度患者,更可能使用口服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甚至生物製劑。這些藥物雖然見效迅速,但亦可能帶來一些副作用如痤瘡、皮膚萎縮等,在病情的長期控制方面未盡理想。另一方面,中醫透過内服中藥,雖對特應性皮炎的治療一般見效較緩,但副作用相對較少,且好轉後病情反跳的機會較低,其遠期療效較易為患者接受。 因此不少特應性皮炎患者都會在向西醫求診後,尋求中醫協同治療,以期獲得更佳療效。
鑒於特應性皮炎的發病率有逐年升高之勢,尤見於如香港等已發展地區,因此中大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現進行一項以中西醫結合治療特應性皮炎的臨床研究,為期16週。歡迎年齡介乎4至17歲的濕疹或特應性皮炎患者參加此項研究。如感興趣者,歡迎按此登記,若情況適合,研究人員將會與閣下聯絡。
↓↓↓ 健康百科|列腺增生嚴重變腎炎 中醫列7個早期到後期病徵要留意 ↓↓↓
↓↓↓ 健康百科|嚴重頸椎病不可單靠針灸 中醫綜合5項療法效果更好 ↓↓↓
作者簡介:
「中西醫結合醫務中心」乃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轄下的醫務中心,致力推廣醫學研究、教育培訓及提供醫療服務,團隊人員包括中醫師、西醫、註冊護士、臨床心理學家等,旨在揉合兩個醫療系統所長,改善醫療服務。
中西醫結合醫務中心網頁: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