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同成癮】常用社交媒體呃Like恐成病態 AACL四步法靠自己改變

撰文:撐場來稿
出版:更新:

在成長過程中,你是否在意過別人的眼光?透過不斷規範自己以尋求別人的認同?擔心自己不夠好會影響到別人?認為自己不能得到無條件的愛?被拒絕時反應過大?以上經驗如果你都試過,要當心!你的自尊感和自信心已經響起警號了。

一般人在意自己的形象其實是一件挺合理的事情,聽取別人對自己的意見或看法恰好說明你對自己有所要求,渴望以更好的一面示人。但是如果進化到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同而使出一些費盡心思的手段,例如討好、發脾氣、頹廢、威嚇,甚至以自殘去過度迎合別人,那麼這種心態就是病態的了。近年不少網民「呃like」的舉動更是符合了上述所說的認同成癮心理,透過作出一些出格、極端的行為,以圖片或影片形式發布於社交媒體博取別人的注視和欣賞。某程度上說明事主的自信和自尊心有所欠缺,出現異化,自我陷入了迷失,分不清虛擬與現實的界線。

網民「呃like」的舉動也是認同成癮心理的其中一種表現。(Gettyimages/視覺中國)

下載「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熱話:https://hk01.app.link/qIZYuEC5LO

情況雖說嚴重,但也不至於判定它為不治之症。只要用對方法,這種認同成癮的心理就能得以擺脫。現時不少市民對各範疇的精神健康工作者的概念仍很模糊。一般的精神科醫生、心理學家、心理治療師、藝術治療師等等,都具備不同的專業知識和處理個案的能力。簡而言之,醫生主要以處方藥物治療,而心理學家或心理治療師則以實證心理研究為基礎的談話療法,不處方藥物。求助人應該根據自己的情況向相關專業人士求助。

《呃like心理學——擺脫認同成癮的勒索》提到一項作者自己整合的一套心理治療法——AACL。治療過程分為四大階段:覺察(Aware)、接受(Accept)、改變(Change)、放下(Let Go)。治療法主張求助人與治療人員共同協作處理問題,鼓勵事主主動了解自己能做的改變和提出一些想法,不再像以往一樣只是被動配合治療。

當認同成癮的情緒已影響生活時,事主可以主動了解自己可做的改變,不一定被動地靠心理醫生配合治療。(gettyimage/視覺中國)

治療第一步是覺察。

其實是指當下以平靜、不批判的心態觀看和感受自己。

察覺自己的感受與行為:反思當天自己回應各事情的方法。例如生氣時,是否只能隨情緒去回應刺激?

察覺逃避和抗拒:回到內心的不安和恐懼,以平靜的心看清裏面到底躲藏和保護着什麼。

察覺內在需要:靜心聽聽自己內在的聲音,感受即使是無理、幼稚、小心眼的自己,也同樣在告訴你有哪一些需要被忽略。

覺察緣起:時刻覺察事物其實是受諸多因素影響,並非單一或平白無故地出現。

用平靜的內心察覺自己的不安恐懼,感受自己,明白所有事不會平白無故地發生。(gettyimage/視覺中國)

治療第二步是接受。

亦即明白、體諒和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自卑,無論自己過去是怎樣,你都有喜歡、珍惜和尊重自己的權利。做一個自己喜歡的人,要確信最重要的認同只能在自己身上找到。

就算知道自己不完美,也要做一個喜歡自己的人。(gettyimage/視覺中國)

治療第三步是改變。

源於前兩個階段的察覺和接受治療,第三步方法便更容易契入治療了。當我們真正察覺和接納自己的需求,了解困擾自身的原因、情緒、行為、想法和感受時,就會進入改變階段。你可以訂立一或兩項目標,需注意目標要精確細緻、可以量度計算成敗、不用靠別人憑自身能力可達到的,同時也要是與想改變認同問題相關,以及有時限性的(建議從三到六個月內的短期目標開始)。

當發現自己的需要,就可以訂立小目標,利用成功感去改變自己。(gettyimage/視覺中國)

治療第四步是放下。

顧名思義,放下自己過去所有的不順與不堪的經歷,不要執着不放,從新走上自己的人生路。如有餘力,幫助其他受相同問題困擾的人,你會活得更有自信和開心。

每個人的人生都不會只有光明而沒有黑暗,承認自己的過去,才可以化作為明天的動力。(gettyimage/視覺中國)

內容提供:小Dc

【編按:文章題目為編輯所擬,原題為「【社交媒體】擺脫認同成癮的四步法:覺察、接受、改變、放下」​】

(以上文章內容均屬用戶提供,香港01不為任何用戶內容而衍生或遭受之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

【文章原刊於01撐場,歡迎下載香港01 app,與其他作者一同討論喜愛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