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保健品被罵「噁心」 澳洲女代購:偏見報道害的
自從「毒奶粉」事件,內地不少父母都想盡辦法購買進口奶粉,澳洲就是主要「掃貨點」之一,個別超市因此要推出「限奶令」應對。近日一名在澳洲從事代購的華裔女子趙文博(Wenbo Zhao,音譯)被罵「噁心」(disgusting),使她覺得十分冤枉,認為「太多人因為澳洲傳媒的偏見報道而誤會我們」。
澳洲現在約有40萬名為中國客戶購買商品的代購,28歲的趙文博就是其中之一。她說,代購不時將貨架上的奶粉或其他產品「掃清光」的報道,令其遭到其顧客辱罵和欺凌,「有天我去藥房幫客戶買保健產品,一位老太太不停用手機對我拍照,揚言要舉報我。」
趙文博認為,這是因為澳洲傳媒的偏見報道所致,「經過我身邊時,當地人會大罵『噁心』,但我不責怪他們,因為他們並不了解華人代購,亦因此而產生了誤解。」
「若我是本地媽媽也會非常生氣」
來自墨爾本的代購項麗雅(Liya Xiang,音譯)表示,替顧客購買產品時從未受到其他消費者的攻擊或辱罵;對於上周在墨爾本博士山(Box Hill)沃爾沃斯(Woolworths)超市發生代購為搶奶粉互相推撞,她說這種情況在代購圈並不常見,「如果我是本地媽媽,要是買不到奶粉給孩子,我也會非常生氣」。
趙文博又透露,自己每年對中國客戶出售價值超過500萬澳元(約2830萬港元)的澳洲產品,形容代購是在協助澳洲企業打開複雜但利潤豐厚的中國市場,例如最近她以每2公斤70澳元(約396港元),為南澳一間農場售出800公斤車厘子,扣除農民薪金、清關費和郵費等,每盒她賺了10澳元(約56港元)。
昆士蘭科技大學商學院副教授兼零售專家摩提默(Gary Mortimer)說,中國消費者對中國貨架上的產品持懷疑態度,「澳洲企業要直接進入中國市場非常困難,主要因為信任問題,以及山寨貨太多;然而中國的中產階級越來越多,他們知道澳洲產品需要經過嚴格測試,品質有保障」,故吸引不少人加入代購行列。
「他們在澳洲和中國都不交稅」
另一名在墨爾本做代購的女子鄒麗(Li Zou,音譯)指出:「某些做代購的對稅收貢獻很少,他們在澳洲和中國都不交稅」,認為如果澳洲政府加強對代購的規管,確保交足稅額,應可以釋除公眾對代購的部份不滿。她說,澳洲政府可以借鑑中國新近推出的電子商貿法,規定代購要登記成為「電子商務營運商」並持有相關的營業執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