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愛堂中醫提供三伏天灸 春夏養陽改善體質猶勝補品 5類人適合

撰文:仁愛堂
出版:更新:

撰文:仁愛堂醫療服務科註冊中醫師何嘉欣
臨床診症,經常會遇到病人的詢問:「醫師,我覺得身體好差,容易病,我應該食甚麼?」其實要增強體質不一定要吃很多名貴補品,中醫講求天人相應,順應四時陰陽的變化,所謂「夏養三伏、冬補三九」,把握「春夏養陽」的時機,作三伏天灸以補養陽氣,也不失為改善體質,增強扺抗力的良方。

三伏天灸治療於每年最炎熱的日子進行,是改善體質,加強身體抗病能力以及舒緩疫後症狀的良方。(仁愛堂提供)

何謂三伏天灸?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入伏,歷時30至40日(約在陽曆7月中旬至8月中下旬),是一年中氣溫最高、潮濕而悶熱的日子。在陽氣盛極之際,利用溫熱的中藥磨成粉末,加入薑汁,製成藥貼,貼於人體特定穴位,利用藥物的刺激作用,調動機體免疫功能,達到扶助陽氣、溫肺驅寒、健脾補腎的效果,這就是天灸療法的原理。天灸除了可幫助體虛易感者改善體質外,對虛寒性疾病,例如鼻敏感、哮喘、腸胃問題等,亦能起改善病情、減少發作的作用。

天灸適合什麼人士?小孩可以做嗎?

一般來說,中醫辨證以虛寒證為主的患者,均適合作天灸療法,包括以下各類疾病:

呼吸疾病︰哮喘、氣管敏感、鼻敏感、過敏性咳嗽

腸胃疾病︰胃痛、消化不良、慢性腹瀉

關節疾病和慢性痛症:頸肩腰腿痛、風濕及類風濕關節炎

體虛易感者、長新冠或感冒後遺症屬於虛證、寒證者

婦科疾病例如經痛、經行泄瀉

小孩達兩歲或以上,也適合作天灸,但需要注意小孩皮膚幼嫩,貼敷時間不宜過長。年紀較小的孩童亦可能不懂表達身體或皮膚上的不適,家長需要在貼敷期間多留意小孩的身體狀態,如有過敏情況,應及時撕去藥貼。

天灸療法有其適應症,並非每個人都適合。接受治療前,可先諮詢註冊中醫師,判斷是否適合進行天灸,醫師亦會為病人制定合適的天灸穴位及貼敷時間。

天灸應做多少次效果更好?

天灸療程主要分為初、中、末伏各貼一次,初中末伏的日子根據曆法和24節氣而定,每年各有不同。中伏與末伏之間為10-20日,相距時間較長,一般建議中伏與末伏之間作一次加強灸,以鞏固療效,故以4次為三伏天灸的療程。一般而言天灸連續作三年,療效更好,但也需視乎體質和病情,可按情況作更長期治療。

中醫師會為不同病人選取合適的穴位組合,以達致最佳效果。(資料圖片)

天灸有什麼注意事項?

天灸藥貼屬溫熱性質,對皮膚有一定刺激性,部份人在接受天灸療法後,貼藥處的皮膚或會有輕微紅腫、灼熱感、瘙癢、脫屑,甚至留有輕微色素沉著、疤痕及出現水泡。病人如有皮膚反應,須保持皮膚清潔乾爽,盡量避免搔抓或擦破水泡,視乎情況可外塗燙火膏並以消毒紗布掩蓋患處以避免衣服摩擦刺激。

天灸治療期間應戒口,避免進食溫燥之品,如辛辣、煎炸食物,或容易引起化膿的發物例如牛羊、鴨鵝、蝦蟹等,避免食煙飲酒,可減低出現水泡的機會。接受治療當天,貼藥部位不宜沾冷水,也不宜用肥皂等刺激性物品擦洗。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如有任何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

仁愛堂醫療服務科中醫中心本年提供「三伏天灸」,詳情請按此瀏覽

仁愛堂醫療服務科簡介:

仁愛堂醫療服務科逾50個醫療服務單位及2個慈善基金,超過100個服務點覆蓋港九新界,為市民提供多元醫療服務。

(文章標題由《香港01》編輯所擬。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