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秒的歷史】北韓危機的根源:蘇聯解體
文:Arthur Chin
上週美國宣佈派遣航空母艦卡爾文森號戰鬥群往朝鮮半島附近水域,令朝鮮局勢一度緊張。自2002年以來,北韓政府宣佈發展核武器,北韓核危機便引起了國際社會的視線。次年,在中國的斡旋之下,為化解北韓核危機的「六方會談」出現,然而會談展開六輪之後,以北韓在2009年的退出告吹。
此後北韓一直沒有放棄發展核武。北韓分別在2009年、2013年和2016年等進行了四次核試驗,其間多次引發地震。在去年9月北韓進行的核試驗後,美國加州明德大學蒙特雷國際研究學院的傑弗里·劉易斯(Jeffrey Lewis)指出,北韓該次核試驗的核爆能量有2至3萬噸當量,比二戰期間向日本廣島投下的原子彈的當量還要大,甚至可能超過向長崎投下的原子彈。於是,北韓核危機並非一些人眼中的純粹虛張聲勢,而存在確切威脅。
為什麼這個在90年代曾引起五年大饑荒,曾餓死數十以至數百萬的國家,能夠發展先進的核武,以致威脅今天世界的和平?在取笑北韓領袖金正恩(見圖)之前,讓我們先了解這個國家的歷史,以明白北韓的命運為何與蘇聯解體連結在一起。
北韓糧食危機的兩大根源:山多地少與蘇聯解體
很多人在分析北韓的貧困問題時,容易簡單歸咎於專制政治和計劃經濟。然而,打從北韓在1948年成立以來,其政治經濟制度便已是專制政治和計劃經濟,那麼為何在94年饑荒發生前的46年間,一直沒有饑荒的發生?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便需要從北韓的地理限制談起。
北韓是一個山多平地少的國家,其地形以山區和高原為主,而平原和河川只佔北韓國土面積的20%,不利農業發展。而且,北韓的降雨量低,有六成的耕地是旱田,土壤條件參差。所以,在李氏王朝和日治時期,北方地區的糧食供應都依賴南方。
不過,在二戰後,世界各地的弱國都被蘇聯和美國爭奪成為自己的勢力範圍,南北韓於是分裂,並在50年代爆發了三年的韓戰。停戰之後,北韓的經濟高度依賴蘇聯。由於北韓在冷戰時是一個只有1,000多萬人的國家,市場規模狹小,唯有發展具相對優勢的產業,才能促進經濟增長。於是,北韓在冷戰時一直偏向發展重工業,並充分帶動了經濟發展。比如說,北韓的供電網在1970年超越韓國,覆蓋了全北韓境內的村子及家庭,人均能量消耗高出韓國一倍有多。至1976年,北韓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甚至領先韓國。
所以,北韓在冷戰時,一度是與南韓勢均力敵的強國。可是在1991年,蘇聯解體,北韓的貿易網出現了極嚴峻的危機。如上所言,北韓為了發展相對優勢,過度偏向重工業。而北韓的農業,則十分倚賴貿易和機械化耕作,而機械化耕作則必須石油。
在1990年,北韓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仍是蘇聯,佔北韓貿易的53.1%。在蘇聯解體之後,則急劇跌至8%,令北韓經濟大受打擊。此外,北韓的機械化耕作依賴石油,但蘇聯解體之後,再也無法大規模進口石油。這兩個原因,直接引致了90年代的大饑荒。此後,北韓展開了技術改革,並改為拉攏中國為主要貿易對象,才走出了饑荒,達致今天普遍人民得到溫飽的成果。
北韓核能技術源於失業的蘇聯專家
蘇聯解體的另一個影響,是加強了北韓立國思想「主體思想」的實際執行,亦即政治的自主、經濟的自立、國防的自衛。眾所週知,韓民族是世上種族主義最嚴重的民族之一。就算不說北韓,南韓人民普遍也希望保護「純血」,這可歸因於韓民族有著太多外敵入侵的歷史,對「外族」總有天然的抗拒,在國內的歧視問題也很嚴重。在經歷了蘇聯靠山不可靠的打擊後,北韓轉向了建立真正強而有力的自衛-核武器。
對於北韓的領袖而言,核武器的發展,是保衛國家的最重要手段。沒有核武器,北韓便會在國際談判桌上失去議價能力,再次成為超級大國的棋局下被擺佈的棋子。於是,在2003年金正日基本穩定國內經濟後,便積極發展核武器。而在2012年金正恩就任以來,亦一直維持這個路線。北韓領袖深信,建立談判桌上的籌碼是國家強大起來的基石。然而,在北韓眼中的自我防衛,在世界各國眼中,卻是威脅和平的重大危機。
有趣的是,北韓的核技術也是來自蘇聯,但這不是出於蘇聯的意願,儘管蘇聯在冷戰時一直口頭上支持北韓的核發展,但是沒有真的銳意執行,因為蘇聯也深知北韓擁有核武會成為自己的威脅。據美國的軍事研究,在蘇聯解體後,大約有90萬人被清除出核工業,其中約2000名科學家有詳盡的核武設計知識,而這些核科學家都面臨失業和拖欠工資的問題。於是,這些科學家便投向了新僱主-北韓。而這一點,亦在俄羅斯安全部長對出走核專家的攔截中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