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財政支出不患寡而患不均

撰文:劉夢婷
出版:更新:

香港若要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必須加大力度發展可再生能源。而發展可再生能源的話,需要投入大量財政建設基建來配合,同時亦要補貼企業和住戶。可是,特區政府總以「資源不足」推搪減碳投放,故在坐擁近萬億元財政儲備的情況下,每年只願意付出100多億元的環保開支。事實上,正如政府以土地短缺作為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擋箭牌」一樣,在環保開支方面,當局也犯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毛病。

港燈投資1,500萬元興建南丫島風力發電站,平均每年生產100萬度電力,有助減少800公噸二氧化碳排放。(港燈網站影片截圖)

香港目前有數個小型風力發電項目,合共生產的電力不足1兆瓦,當中最大型的是由香港電燈有限公司(港燈)於南丫島設立的800千瓦風力發電機,於2006年啟用。香港政府認為,在南丫島西南面海面及果洲群島東南面海面可分別設置100兆瓦及200兆瓦的風力發電場,兩者合計成本將超過100億元,但所能提供的電力佔香港總耗電量不到1.5%。去年,環境局局長黃錦星亦曾於立法會書面答覆時提出,風力發電成本相較天然氣發電更高,在香港境內興建離岸風力發電場面對多方面不明朗因素,但會繼續留意風力發電發展,並積極探討其可行性及經濟效益,似乎暗示政府憂慮風力發電場昂貴,不符成本效益,因而擱置計劃。

政策價值難用回報率簡化

然而,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種種極端天災,以及不可避免的災難後果。碳中和是全球科學共識,其環境效益遠遠高於經濟效益,不能簡單用成本及回報率衡量有關政策價值。香港理工大學可再生能源利用研究室主任楊洪興接受《香港01》採訪時多次強調,「香港不是沒有錢,是政策問題,要慢慢開始做。」

翻查政府財政預算案可發現,港府在環保方面的投入比例太少。以2020/2021年度財政支出為例,政府總開支達到7,311億元,其中僅有逾100億元用於環保項目及逾30億元用於紓緩措施,約為總支出的1.4%,用以減緩氣候變化、改善空氣質素、支持減廢回收及加強環保等,並對業界提供財政支援(見表四)。可見,政府未能高度重視減碳、減廢的財政投入。

香港01製圖

在開源這方面,環境局前副局長、香港科技大學環境及可持續發展部首席顧問陸恭蕙則強調香港要與內地合作,向內地買電,轉移發電產生的碳排放壓力,從而提高核電與天然氣的比重。從各能源的發電成本及排放量來看,核電與天然氣的成本不菲,政府仍然不遺餘力在發展,可見能源方面不欠缺財政投入。她還認為,「我們本地也應該盡量省電,這樣也可以少跟內地買一點電。難點不在於從內地買電這方面,而在於本地自己可以做多少,比如building(建築)這方面,發動發展商,真的讓大家來合作。」

香港向內地買電不是沒有先例。1994年,位於深圳市的大亞灣核電站全部併網,並開始為香港提供穩定能源,每年的發電量超過150億千瓦時。香港中華電力公司持有該核電站25%的股份,且購買當中的七成電量,供應香港用戶。然而,單從成本來看,核電及天然氣的成本皆不菲,且天然氣仍具排放量(見表五)。

香港01製圖

可再生能源長遠效益可觀

再回到可再生能源,縱然其回報期長、投資成本高,但從長遠來看,其經濟效益仍然可觀。政府於2017年4月分別與中電及港燈兩間電力公司簽訂《管制計劃協議》(《協議》),上網電價計劃是現行《協議》下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重要新措施。根據計劃,在其處所安裝太陽能光伏或風力發電系統的人士,能夠以一般電費最高五倍的水平,向電力公司售賣所生產的可再生能源。2018年10月,中電率先推行該計劃,而港燈亦於2019年1月開始。黃錦星曾在2020年的網誌中表示,上網電價計劃運作約一年,兩間電力公司收到逾7,000宗申請,已批出逾6,000宗申請,當中鄉村屋宇或獨立屋約佔申請八成。

根據中電數據,上網電價將按可再生能源系統的發電容量分為三個級別。預計發電容量達1千瓦的系統,一般在香港可每年生產約1,000度電。以香港村屋住宅用戶為例,適用的上網電價為每度電5港元(見表六)。

香港01製圖

除了上網電價計劃,政府亦在2019年3月起推行「採電學社」計劃,由機電工程署執行計劃。該計劃透過向合資格學校(官立及牟利學校除外)及社會福利署經常津助的非政府福利機構提供資助和一站式服務,協助它們在其處所安裝小型太陽能發電系統。

機電工程署回覆《香港01》記者查詢時表示,截至2021年7月中,機電工程署接獲560份申請,已協助超過200間學校及非政府福利機構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估計每年可產生超過180萬度電,相當於逾6,500個家庭一個月的用電量。就開支項而言,採電學社計劃獲得的財政投入合共為4,882萬元。據機電工程署回覆稱,每個項目開支及所需時間視乎其規模及複雜性而定,一般而言每個項目的安裝費用約為30萬元。

楊洪興指出,香港政府不是沒有批覆資金解決環保問題,但應該從源頭解決能源結構不均衡。他認為,上網電價計劃是一個很大的改變,但目前香港減碳政策力度仍然不夠,「中國內地和中國台灣都做得很好,建造很多太陽能和風能項目」,建議香港參照內地及台灣的模式,在推行初期多補貼用戶以激勵擴大使用,在後期逐漸減少甚至取消補貼項目,「就像土地規劃和房屋,如果一直不做,當然永遠做不到啊。德國都快把核能取消了,到處是太陽能風能(發電站),香港也值得做,不是因為沒有錢,而是要慢慢推行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