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針紙風波|「北歡而散」猴戲爭拗拷問新議會:如何從小我到大我

撰文:黃雲娜
出版:更新:

一場「免針紙」風波,從醫生失德危及公眾問題,演變成為司法覆核案件,期間掀起立法會議員江玉歡和吳秋北的「政治猴戲爭拗」,而爭拗又被前者自詡「建設性批評」,並被後者說成「假新聞報導」。經此一劇,值得深省——如果新選制下的立法會議員,仍然只懂唯唯諾諾而未能是是非非,那恐怕就會自我實現成為「橡皮圖章」;如果新選制下的立法會議員,仍然只會透過「譁眾取寵」方式獲得公眾關注,卻未能帶領公眾客觀認識紛爭、理性討論問題,那恐怕就會流於民粹、本末倒置;如果新選制下的立法會議員,仍然會把私人恩怨和公共利益混為一談,動輒惡言相向、互扣帽子、鬥爭到底,那無疑也非新議會應有之義。

吳秋北和江玉歡早前隔空駁火,原本合辦的地區辦事處也要「分家」,被政圈揶揄是「北歡而散」。(資料圖片)

醫生失德變成猴戲爭拗

高等法院上周二(10月11日)頒令,禁止特區政府執行早前宣布拒絕接納七名涉嫌濫發「免針紙」的醫生簽發的二萬多張免針紙的安排。司法覆核由「長洲覆核王」郭卓堅於10月7日提出,但不少人認為,江玉歡才是「幕後功臣」、「人民英雄」。

這些人普遍盛讚江玉歡「仗義執言」、「捍衛法治」。事源上月中旬,警方拘捕七名私家醫生,指他們涉嫌濫發俗稱「免針紙」的「新冠疫苗接種醫學豁免證明書」;及後特區政府表示,有合理理由懷疑有關證明書未有遵從衛生署指引,所以將由10月12日起拒絕接納。此前,社會主要譴責涉事醫生「背離醫德」、「罔顧疫情」、「唯利是圖」,但直到10月4日,江玉歡公開質疑《預防及控制疾病(疫苗通行證)規例》(第599L章)沒有賦予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廢除免針紙的權力,從而猛烈砲轟政府「變得專橫」、「壞了法治」後,輿論開始轉向批評當局「一意孤行」、「違反程序」。

這番頗為嚴厲而尖銳的指控,迅即吸引不少市民關注;而儘管特區政府的拒絕接納免針紙指令並非完全不具法律基礎,但大多數人未有深究箇中法律爭議,就傾向欣賞江玉歡的「敢言」之舉,亦懷疑政府有違程序。不過,江玉歡贏得滿堂掌聲之際,吳秋北突然發表《新時代政治生態下不需要嘩眾取寵的「猴戲」》一文,令事件又再出現轉向——從法律程序問題,變成個人政治爭拗——因為文章直指香港有股「出位」歪風,習慣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大膽言論「博取眼球關注」,以「一場場『猴戲』」向媒體「餵食」從而為其「推波助瀾」,而「近日部分議員的『表演』不得不引為警惕」。

「長洲覆核王」郭卓堅早前(10月7日)就政府拒絕接納涉嫌濫發的免針紙一事入稟法院申請司法覆核,獲批覆核許可。(朱棨新攝)

建設性批評VS假新聞報導

儘管吳秋北沒有指名道姓,但當時正值江玉歡狙擊政府,難怪外界產生聯想;而在媒體一再追問是否針對江玉歡的情況下,吳秋北雖然沒有承認,但也未有作出任何否認,更令外界認定是「北想沉歡」。向來心直口快的江玉歡也難免「對號入座」,撰寫《為民發聲何以被視為「𤠣戲」》一文反駁——當中少了針對政府的激烈言辭,重申自己只是如實反映民意而傳媒目光則是「副產品」,又謂鼓勵市民用理性而非政治角度看待問題,可惜有行政會議成員對她進行「帶誹謗性的人身攻擊」,她將保留一切追究權利。

雙方隔空駁火,聯合地區辦事處也要「分家」,被政圈揶揄是「北歡而散」。不過,吳秋北繼續開火,試圖把紛爭帶往另一方向——他強調日前撰文只是針對社會風氣的一般性評論、不涉任何具體事物,但就再次不點名地批評「個別媒體」對其文章「斷章取義、蓄意扭曲」,要求對方「自行檢討」、「公開道歉」、「清除虛假報導」,他也將保留一切追究權利。江玉歡則表示,對於仍能享有為民發聲的空間感到高興,也相信愛國者應該發表「建設性評論」,又認為是次法院批出司法覆核「顯現香港還有法治」。

就這樣,一場「免針紙」風波,從醫生失德危及公眾問題,演變成為司法覆核案件,期間掀起立法會議員江玉歡和吳秋北的「政治猴戲爭拗」,而爭拗又被前者自詡「建設性批評」,並被後者說成「假新聞報導」。經此一劇,值得政圈中人深省——

如何超越「小我」、成全「大我」,對於「愛國者治港」能否邁向「愛國者治好」而言,相當關鍵。(資料圖片)

唯唯諾諾不過政治花瓶

首先,如果新選制下的立法會議員,仍然只懂跟風附和、唯唯諾諾,而未能挺直腰骨、是是非非,那恐怕就會自我實現成為「橡皮圖章」、「政治花瓶」。

「江玉歡會不會被滅聲?」「江玉歡是不是玩完了?」——江玉歡公開指摘特區政府「變得專橫」、「壞了法治」的新聞傳出後,不少人的第一反應並不是思考她的批評是否有理,而是好奇她的行為會否遭到「秋後算賬」,當中包括不少立法會議員——因為去年選舉改制過後,行政立法關係平和,泥漿摔角已不復再,這些人本身也在探索議會路向和議員角色,一些保守力量便認為,他們只需積極配合特區政府工作,甚或緊跟中央涉港機構指令,而一旦挑戰港府則會被視作「破壞團結」,可能就此終結政治生涯。

基於這種假設,一些治港者甘願淪為「政治附庸」,矢志遵循利益集團意見、堅決擁護特區政府決策、凡事等候港澳體系發落,卻未能信守以全港市民利益為依歸的政治原則,亦未能充份發揮輔助政府解決問題的治理作用。例如今年7月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訪港講話,明確要求香港「積極穩妥推進改革,破除利益固化藩籬」,但從特區政府到立法議員大多避而不談,引起市民疑惑:中央打開天窗說亮話,香港揣着明白裝糊塗。

也正是因為這種假設,特區政府顯得越來越強勢,亦越來越輕視議會的存在意義,很多議員都曾在私下抱怨,政府官員越來越不把他們放在眼裡,例如接受質詢時通常答非所問、自我感覺良好、不願正視問題。今年5月更曾發生「架空議會」風波,當局一度建議把收緊或放寬「限聚令」人數的安排,由原本「先訂立後審議」的立法形式,改由食物及衛生局局長直接刊憲公告生效,結果引發跨黨派群起反對,最後只好撤回修訂。

同樣是源於這種假設,當江玉歡挑戰政府時,對比一些議員的「平平無奇」、「照單全收」、「脫離群眾」,很自然會令市民對她產生「勇敢直言」、「反抗威權」、「為民請命」的印象。姑勿論江玉歡是否真的如此,但從輿情走向所見,市民的觀感很實在地折射出香港社會對「治港精英」和「良政善治」的基本要求和美好盼望,同時也顯見普羅大眾對於那些「有等於無」、「唯命是從」、「背棄民意」的政治小丑的極度不滿。

當江玉歡挑戰政府時,對比一些議員的「平平無奇」、「照單全收」、「脫離群眾」,很自然會令市民對她產生「勇敢直言」、「反抗威權」、「為民請命」的印象。(資料圖片)

譁眾取寵恐怕流於民粹

其次,如果新選制下的立法會議員,仍然只會透過「譁眾取寵」方式獲得公眾關注,卻未能帶領公眾客觀認識紛爭、理性討論問題,那恐怕就會流於民粹、本末倒置。

「其實政府不是完全沒有法律基礎。」「動輒就把『法治』搬上檯,她和那些『販賣悲情』的泛民政客有什麼分別?」「江玉歡身為律師,面對極大法律爭議,應該提出司法覆核,而不是利用民意提升自己。」——在江玉歡收獲很多市民掌聲的同時,不少政界中人卻對事件有不同看法——撇除那些盲目為特區政府護航的說法,一些人之所以對江玉歡所為有所保留,在於他們認為面對各種紛爭,立法會議員更應看清問題本質、釐清真假議題,可惜江玉歡對政府的指控根本站不住腳,變相是在擾亂視聽、轉移焦點。

江玉歡怒斥政府「壞了法治」、「變得專橫」的理據有三:第一,她認為她有份審議的《預防及控制疾病(疫苗通行證)規例》(第599L章),並沒有賦予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廢除免針紙的權力;第二,警方檢控七名醫生尚且需要舉證,沒有理由單憑盧寵茂的「合理懷疑」就對二萬多張免針紙一網打盡;第三,即使政府將會安排二萬多名市民補領免針紙,但潛台詞仍是「間接強迫市民打針」。對此,醫衛局當晚(10月4日)回應時也強調兩點:第一,七名被捕醫生發出的免針紙數量超過全港所有免針紙總數的一半,前者佔比明顯是不合理地高,所以懷疑部分不符合要求;第二,不接納相關免針紙只是隸屬「疫苗通行證」下的安排,並非指政府直接廢除有關醫生發出的所有證明書。

可以看到,無論是江玉歡還是醫衛局,在陳述各自說法時,似乎比較著重「政府做法是否可取」,而非針對「政府做法是否合法」,甚或都嘗試以政治視角支撐法律問題。事實上,對於「政府做法是否可取」,社會原本沒有太大異議,正如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所言,倘若容許屬濫發的免針紙繼續通行,即有關市民可能未經恰當臨床評估就獲豁免接種疫苗——這不但導致個人需要面對感染新冠病毒後患上重症甚至死亡的風險,也使得公營醫療系統將要承受這些個案所帶來的不必要壓力;但當論及「政府做法是否合法」,也許涉及法律專業知識,一般市民未必能夠理性討論,而是傾向作出感性判斷,即相信江玉歡的慷慨陳詞,認定港府「程序兒戲」、「壞了法治」、「變得專橫」。

但翌日(10月5日),江玉歡說法已有調整,沒再咬定「政府沒有法律基礎」,而是希望「當局釐清法律依據」,因為她從第599L章涉及免針紙條例所見,沒有清晰說明政府可以拒絕接納免針紙。及後,曾任大律師公會會長的行政會議成員湯家驊提出另一見解的法律分析,認為第599L章第17條表明「指明醫學豁免證明書」必須符合某些條件,即法例本就假設局長有權決定免針紙是否符合條件,從而裁定持有人能否進入表列處所。

高等法院已就「政府做法是否合法」爭議批出司法覆核許可,相信誰是誰非快見分曉。法官高浩文批出許可時提到,政府在9月27日及9月29日發出的兩份新聞稿《七醫生簽發之醫學豁免證明將失效》及《市民勿試圖以不當手段取得免針紙》中,均沒有提到政府拒絕免針紙的權力來源;代表政府的高級助理民事法律專員廖冠華則解釋,有關新聞稿並非「正式決定」而是「發出警告」,直到10月10日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才正式援引第599L章第3條「為預防、抵禦、阻延或以其他方式控制指明疾病的個案或傳播」,就疫苗通行證發出必要指示,指明不可接納七名涉事私家醫生簽發的醫學豁免證明書。

有立法會議員認為,這最多只能反映特區政府交代防控措施時沒有提供清晰法律依據,但並不足以論定「政府違法」、「政府濫權」,更加遑論「壞了法治」、「變得專橫」;而江玉歡的抨擊明顯是「小事化大」、「人身攻擊」,「而且,當她拿『法治基石』來説事兒,成功帶起風向後卻沒有認真討論法理,而是高舉『為民乜乜』、『程序公義』的政治正確,但她幾個月前才痛批『政府程序漫無邊際』,難怪有人質疑她『製造噱頭』、『標新立異』,但這些聲音又會被說成『政治化抹黑』,她怎麼都贏。」

當吳秋北不齒譁眾取寵的政治生態時,他的表達方式卻是「有過之無不及」,正是他所謂的「言論大膽出位,語不驚人死不休」。(資料圖片)

公私不分結果貽笑大方

最後,如果新選制下的立法會議員,仍然會把「私人恩怨」和「公共利益」混為一談,動輒惡言相向、互扣帽子,結果貽笑大方,那無疑也非新議會應有之義。

「如果沒有江玉歡以激烈言辭批評政府,社會未必如此關注政府有否依法辦事,而如果沒有吳秋北用更加令人側目的說法攻擊有人『搶眼球』、『搏出位』、『耍猴戲』,就不會暴露整個建制『面和心不和』的問題,更加不會成為全城茶餘飯後的笑料。」有立法會議員感慨,這場免針紙風波明明是「公事」,涉及醫生失德危及公眾健康、應否特事特辦截斷病毒傳播、以及政府程序合法問題,「但經江玉歡和吳秋北這樣一鬧,很多公共資源都被集中在他們的私人恩怨上,該討論的都沒有積極討論,只是看笑話。」

其中一大笑話,莫過於當吳秋北不齒譁眾取寵的政治生態時,他的表達方式卻是「有過之無不及」,正是他所謂的「言論大膽出位,語不驚人死不休」;而當「北歡而散」之後,他仍不罷休,繼續燃點火頭,把整場紛爭歸咎「媒體製造虛假新聞報道」——這又無可避免地成為新聞,正如他所指的「不斷向媒體餵食,並讓媒體反過來推波助瀾」。

另外一大笑話,則是新一屆議會表現上團結一致,不同政黨或專業背景議員紛紛合辦地區辦事處,冀能集結力量互補不足,但整個陣營的利益結構仍然複雜、派系鬥爭亦未停止,合作基礎並不牢固——有的是本身存在直接競爭,有的是既得利益與新興力量角力,有的是極端路線和務實主義拉鋸,各方互不信任,暗湧不斷,紛爭或會繼續浮面。

歸根結底,這些笑話源於一些從政者「公私不分」,因為整個治港陣營至今尚未形成一種「從政為公」的統一意識和思想理念,所以他們的言行舉止仍然容易受到個人性格的影響和自身利益的驅使,才會出現諸如此類的猴戲爭拗。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為政者要有「大局意識」,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也明確提出治港者要「有格局」,當前正值國家全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時期,也是香港從「由亂到治」走向「由治及興」的重要時刻,這些千挑萬選的治港精英到底如何超越「小我」、成全「大我」,對於「愛國者治港」能否邁向「愛國者治好」而言,絕對是不能迴避的拷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