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獨家】香港怎樣才能成為世界級宜居都會?

撰文:01周報
出版:更新:

「若要把香港建設成世界級都會,我們首先要使它成為一個整潔、舒適、足以自豪的美好家園......市民、商家、政府決策局和部門都應該通力合作,一起實踐『可持續發展』。」——1997年9月,香港回歸後兩個月,特區政府旋即展開歷時四年的《二十一世紀可持續發展研究》;至1999年10月,時任特首董建華正式在《施政報告》提出「可持續發展」議程,冀把香港建設成為世界級宜居都會;兩年後,當局正式公布一套涵蓋居住、交通、消閒、保育等等方面的可持續發展評估準則。

然而,二十五年過去,這座城市似乎沒有變得更加宜居、更加適合下一代居住。撇除政治動盪不說,光是生活成本已經常常被評為「全球生活開銷最高城市」之一,更別說那供不應求的房屋問題、日益嚴重的交通擠塞、難有喘息的公共空間、淪為口號的環境保育。踏入「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承諾的中場階段,候任特首李家超承諾將會帶領香港翻新篇章——他必須回答,如何把香港打造成為世界級的宜居幸福城市。

系列報道:

香港需要成為世界級宜居都會

重構區域競合關係 破除產業困局

中西融匯軟硬兼施 把握文化發展新機遇

貧窮不是個人問題 政府需要再分配 強化社會安全網

恢復集體談判權 為勞資關係尋找新平衡

「香港不是殖民地」惹議 做好教育傳遞正確概念

近來,有媒體翻查三家出版社四本已經送審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教科書,發現當中均有「香港不是殖民地」的表述。這又引起英國廣播公司(BBC)及《紐約時報》等西方媒體聚焦報道。一時之間,「香港不是殖民地」成為本港熱烈討論的議題。多位建制派政界人士如全國人大前常委范徐麗泰及立法會議員、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委員梁美芬都公開附和並解釋此一說法。另一邊廂,政府也着手「執正」官方講法,例如上周大埔區議會副主席劉勇威在社交媒體發文指出,立法會網站介紹該會歷史的一段文字稱香港「自1841年1月26日起至1997年6月30日止是英國的殖民地」,結果立法會秘書處快速將該網頁刪除。有傳聞指政府內部正開始排查類似稱「香港是殖民地」的講法,並準備整改。

按此閱讀全文。

教育局新修訂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公民科)已於本學年在中四級推行,以取代過去備受爭議的通識科。(資料圖片)

屯元天大停電 政府市民也要長一智

元朗朗屏站電纜橋在上周二(6月21日)傍晚起火,導致元朗、天水圍及屯門出現大規模停電,約16萬戶受影響,其中兩萬戶要到翌日(22日)早上才恢復電力,兩天後(23日)的晚上元朗再發生小規模停電。停電十數小時造成的不便或財物損失尚算有限,但各界切勿掉以輕心。政府在今次的應變未臻完善,亟需檢討,市民的備災意識亦可趁機提升,萬一日後發生更大規模,更長時間的停電,我們也能處變不驚。

按此閱讀全文。

元朗西菁街有大廈市民停電期間困𨋢,消防員到場救援。(梁偉權攝)

墮落凡間的朱庇特:馬克龍的成功同時是他的失敗

回顧2016年10月,馬克龍剛剛成立新政黨、辭任法國經濟部長,開始在媒體上批評其「前老闆」、時任社會黨總統奧朗德(François Hollande)。在一個受人注目的媒體訪問中,馬克龍認為作為「政治的民族」的法國人不能像德國人一樣只滿足於「程序的執行」作為其「國家驕傲」的基礎,法國人需要的不是一個像奧朗德一般的「正常」總統,而是一個像古希臘神話眾神之首朱庇特一般的總統(「président jupitérien」)。不幸地,在6月19日的法國國會選舉次輪投票之中,馬克龍的「共同」(Ensemble)黨團只取得245席,大失超過100席,離簡單多數尚差44席,使馬克龍成為了近廿年來首個缺乏國會多數支持的法國總統。這也是1958年法國第五共和建立以來議席最少的國會第一大黨團。

按此閱讀全文。

6月21日,馬林勒龐到愛麗舍宮與馬克龍會面。(美聯社)

「後羅訴韋德時代」? 美國貧與富女性的兩種命運

1973年,一位化名「羅」(Roe)的德州女性起訴地區檢察官的案件,正等待聯邦最高法院判決。這名未婚且失業的年輕美國女子,於1969年第三次懷孕,但被德州法律禁止墮胎,最終一路上訴至最高法院。

近半個世紀以來,「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被普遍視為美國墮胎合法化的里程碑案件,其賦予女性的墮胎權大大促進了女性受教育程度,以及提高就業和社會地位。惟上周五(6月24日)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以6對3比數推翻了該案,結束憲法上保障墮胎權的裁定。儘管美國不會在全國範圍內出現墮胎禁令,但相信受共和黨主政州份墮胎禁令影響的女性,尤其是貧窮和少數族裔,將成為最大的受害者。在墮胎權益之爭下,一個由貧富、種族之別所形成的社會裂痕恐將進一步加深。

按此閱讀全文。

敬請留意2022年6月27日出版的第323期《香港01》電子周報。你亦可按此試閱電子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