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輕視議會惹不滿 沒有監督如何促進良政善治?

撰文:01周報
出版:更新:

2019年反修例風波過後,中央出手修改香港選舉制度——儘管立法會議席由70席增加至90席,但直選議席由30席減少至20席,而5席的超級區議會議席更被取消——泛民主派幾乎「絕迹」,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建制新星。按理說,政治二元對立不再,行政立法關係復歸平常,亦無人再以「拉布」阻延政府立法,立法會自然被寄予監督、協助政府施政的厚望。然而,經歷五個月的會期,卻陸續有議員投訴特區政府未能廣納議員意見,而從政府一些操作來看,也難免被人質疑立法會的立法和監督職能似乎正在不斷收窄。

例如,民建聯立法會港島東議員梁熙上月中曾經批評政府習慣「遲交文件」,有時直至開會前一晚才提交相關資料予立法會,令議員不夠時間了解議題,影響會議質量;選委界議員鄧飛亦表示,希望政府以後不要在制訂政策後期才聽取議員意見,而是在草擬過程就應進行諮詢;另有議員向傳媒吐苦水,形容這種做法令議員變成「舉手機器」。

江玉歡表示自己與其他「單丁議員」一樣,要到「非常後期」才知悉政策,只能夠在法案委員會上反映意見,但「無一次肯改,就畀我鬧」。(梁鵬威攝)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告訴《香港01》記者,現屆立法會的監督能力有所下降,體現在議員對議題的熟悉程度有限和議會監督空間收窄。

蔡子強發現,隨着某些政策範疇的專家離開議會,暫時未有「立法會新人」具有足夠專業知識能夠填補他們的空缺:「例如(前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李永達,他是公認的土地房屋問題專家。但當泛民議員不在,很多議會新人努力尋求自己的位置,但他們並不『熟書』、很多問題都未能掌握。你會發現每每有相關議題,記者都會轉而詢問本土研究社或其他的公民社會組織,相對於議員,他們更加專業,更了解問題。」

新選制下共有56名「立法會新人」,另有34位資深議員。蔡子強認為這些「舊人」受限於他們的政治光譜,對政府監督有限,「他們似乎局限於狹窄的政治光譜裏,經常有所顧慮:追問某些問題會否讓政府尷尬?會否有損社會和諧?害怕收到『溫馨提示』。」

據他了解,現屆立法會議員不時會收到「溫馨提示」,提醒他們不要與政府糾纏某些問題,或者提醒他們不是時候觸及某些議題,認為某些提問未必有利於社會的和諧穩定。

蔡子強認為,現屆立法會的監督能力有所下降,體現在現屆議員對議題的熟悉程度和議會監督空間的變化上。(鄭子峰攝)

「比如發展北部都會區、明日大嶼,這些都是中央關心的國策。議員追問會否被視為反中央、反政府,不利社會和諧?即使你支持政策,龐大基建工程內部必然存在盲點,需要議員監督,釐清箇中問題,否則會成『大白象工程』。」蔡子強以2014年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工程超支事件為例指出,「以往泛民議員會在這些盲點和細節上對政府窮追不捨。你提醒他們『放手』,他們反而更是窮追不捨,但未來議會仍會存在這種監督?」

蔡子強形容:「你認為過去的議會有太多『拉布』、太多政治上的詰責,而不是有效地監督政府,促進良政善治。但現在的情形卻恰恰相反,過去的政治詰責全都不見了。」

詳細內容請閱讀第322期《香港01》電子周報(2022年6月20日)《會內抗爭變成會外協商 立法會如何制衡又配合政府?》。按此試閱電子周報,瀏覽更多深度報道。